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修改的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不断地锤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秀出精美文章。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几种作文讲评课的课型。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从这个角度看,作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下面我就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做到让他们变成“让我写”为“我要写”呢? 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 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酷”——学生的口头语,即个性,标榜自我,让学生的作文也变得有个性,也“酷”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问题。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早已形成了一种模式:布置题目——批改评阅——泛读佳作,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自己的写作个性,长期的潜移默化作文就变成了“同一首歌”。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的圈子。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地冥思苦想,好不容易拼凑成一篇,也是枯燥无味,有的甚至步入了抄袭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作文的低谷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从而爱写,想写,也能写。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加工过程 ,是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 ,从学习写作来说 ,是一个人开始形成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 ,抓好这个形成阶段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 :“学生练习作文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小语《大纲》中也指出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说 ,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善于…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与生活一样,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点缀。”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已悄然而生。那就是“生活化”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是“生活化”作文之精髓。怎样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0.
怎样搞好作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不少教师把作文教学搞得枯燥无味,概念化,教条化,学生不会作文,难以成材。这种被动的、沉闷的局面一经形成,对于新事物,先进经验,改革的尝试必将越来越迟钝,扭转起来也就十分困难。教师的责任贵在开导,也就是必须善于“领”,领的途径正确,学生才能进门;也只有进得门来,学生才能主动获取写作技能。在作文教学中,要对症下药,给学生以启发、诱导、指导、训练,不断地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形成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焕然改观。笔者在教学中偶有所感,现将千虑之一得写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既定目的,实现着社会价值的“现实写作”;二是为了形成写作能力而进行的作业、练习,属于“形成写作”,也即作文训练。中学生作文虽是一种作业和练习,但其作文水平同“现实写作”一样,仍是各学科学习中所获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所以作文教学并非在于简单之训练,而是在于如何使学生巧妙地、富有兴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课和掌握其它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颜爱华 《新天地》2011,(9):167-168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研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消解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由被动习作到主动写作,由畏惧作文到喜欢作文,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14.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要使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规定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乐于勤动笔”,才能使他们“下笔如有神”。学生“乐于勤动笔”无疑就是写作教学的前奏。如何奏响写作的前奏曲——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不少学生可谓是谈作文色变。产生作文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是对写作缺乏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相似文献   

16.
在对小学生作文心态的调查中发现,对待作文,学生普遍采取的是消极态度:怕与应付。能开开心心作的只有少数作文“尖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书本这个“本”抱得太紧了,没有让学生与作文、教师与写作主体、写作活动与生活实际进行亲密的接触、交流与对话,在教学中“沟通”与“合作”体现得不够。为此,我们深深感到,改革以“文”为本的旧作文教学机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是学生的自我表述的形式之一,是白内而外的输出。很多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作文。然而。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他们只是不善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学生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只有充分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作文才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才能准确描摹。把握特征,才能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丰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乐于作文。现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