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安前期文人的用典,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首先,呈现出相对自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为典故本身与作者情感之问的感发是自然的,典故本身的内涵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且表现为用典方式也是自然的,无刻意之痕.其次,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中的用典实践,既使他们对文学的文体特征认识加深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促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深化,加深了他们对文学情感特征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振龙 《人文杂志》2005,(4):113-117
建安是我国批评史上文人文学品评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变:其一,文评成为表现文人文学观念的主要载体;其二,建安时期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皆是文人文评活动的结晶;其三,促使了文人文学观念在思维方式上趋于理性化;其四,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3.
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文学品评高峰,与前此相比,呈现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学品评是对建安时期作家作品的品评及对自己创作体验的描述,彰显出强烈的当代意识,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其二,较少受政治的干预,保持了文学品评本身相对的独立品格;其三,有一个迅速深化、由量到质的跨跃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振龙 《江汉论坛》2005,(7):110-112
由建安文人现存有年代可考的文学作品的分布来看,以建安十二年为界,建安文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四大演进特征,即经历了由个人到群体、由自发到自发与有组织并举、由形式单一到形式多元、由活动稀疏到活动密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蓉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且形成自己的治学风格和特点,既讲"内圣之功",又讲"外王之道",强调"义理之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带有较强的事功色彩。他以学术为治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军政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词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曲子词的发展相适应的。但由于词史发展的特殊性,宋人的词学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便产生了诸如诗化与词化、典雅与俗艳、抒情与言志、自然与雕琢等一些矛盾。正是在这些矛盾力量的彼此消长中,宋代文人的词学观才走向成熟,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词从近乎缠令的游戏工作逐渐发展成为抒情言志的“美文”。  相似文献   

8.
张振龙 《江汉论坛》2004,1(10):113-115
建安二十三年(218)文人集团自动解体后,曹氏兄弟除文学创作、文学品评活动外,与文学相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集的整理与类书的编纂、曹植晚年的迁徙生活与梵呗新声,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丕和他的《典论·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字子恒,曹操次子。公元二二○年代汉即位(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对豪强贵族实行《九品中正》的政策,对人民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没有沿着曹操打击豪强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终于走向豪门贵族妥协的道路,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却有所贡献,还是当太子时就著有《典论》,可惜现在仅存一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极有价值的著述—《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对兴亡之感深有体悟者当属文人群体。本文通过《桃花扇》文人形象的分析,探讨作者孔尚任的“救末世”意识的悲剧色彩以及春秋笔法在文人形象塑造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带动全党认真进行农村调查。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与农村力量进行了衔接、拒斥、磨合等极其复杂的互动,这对于中共顺利打开工作局面,成功改造中国农村社会有着重大作用。本文以记载当时的档案、方志、报纸杂志、党的文献、私人著述及共和国时期的回忆录为资料来源,搜集整理党在延安时期各根据地的社会调查资料,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农村工作提供一个鲜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汇是思想的表现,语汇的变化也是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先秦时期既已广泛使用的君臣之义,到隋唐之际开始出现的君臣道合,虽然二者的内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语境还是语汇所折射出的政治意义都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这一语汇上的变化所揭示的是唐宋时期君臣双方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周铭川 《北方论丛》2011,(1):152-158
法条竞合理论的混乱现状根源于对特别法条和普通法条之间关系的误解,实际上,两者之间是反对关系而非种属关系。同一论域下特别罪名和普通罪名所涵盖的犯罪事实处于此消彼长的反变状态,故普通罪名对于特别罪名具有拾遗补缺功能,当适用特别罪名无法评价为犯罪或者量刑明显偏轻时,说明该犯罪事实并非特别罪名所能涵盖,此时,对特别罪名的特有要素不予评价,也不存在评价不充分的问题。由于只有数罪外延中似乎相同的犯罪事实才能引起法条竞合,故只有考虑这些"相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有意义,故所有法条竞合都表现为"特别法条"和"普通法条"的竞合。  相似文献   

14.
盛世文风非元代所独有,前之宋,后之明,都出现了盛世诗文。宋、明两代的盛世文风,都被认为是粉饰太平,歌时颂圣,缺乏实际内容,是没有价值的。但元代的盛世文风却不同,它不是强大政治力量介入的结果,而是文人们自觉的倡导。元代文人描述其"盛世",主要说大元"海宇混一"、"华夷一统",其疆域之大,跨越汉唐,而不是对政治和朝政的颂扬。创造不负于时代的文风,是元代文人们要自觉肩负起的历史责任,因而他们呼唤盛世之文,批评种种有悖于盛世文风的文学风气。"盛世之文"实际上是这一部分文论家的文学理想,其作品并非一味美化现实,并非不反映现实问题。它是一种文风追求,而不是对诗文内容的规定。文学史研究中与元代盛世诗文相关的一些非客观的认识,都是应该(?)正的。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开创了我党历史上人民同政府关系最好的时期。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成了人民检查政府的历史经验。这就是:人民检查政府的权利法制化;检查的渠道、方式多样化;民主政治社会化,对现实的主要启示是:必须尊重人民检查政府的政治权利,把它作为考评政府绩效、衡量政风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借鉴延安时期的一些好的做法,如在选举中检查政府,实行自下而上的检查等,并在机制上加以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增强人民检查政府的权利义务意识,提高检查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春秋赴告制度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文史哲》2003,(2):79-84
赴告制度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源自西周 ,但在春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它的存在 ,不仅影响着春秋诸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时期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过程中 ,也可以看到赴告制度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甘肃和宁夏三省区思想品德教师观念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教师在观念上已经普遍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但接受和内化程度并不高,在诸如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尚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不同群体教师观念的差异分析发现:城市教师高于农村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高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高于其他教龄教师。为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思想品德教师观念的转变,推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认识水平;深化德育课程评价改芷.  相似文献   

18.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07-111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9.
宋剑华 《河北学刊》2001,21(5):56-60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 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的主旨,就是要从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 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梁振华 《学术探索》2004,12(5):113-117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理想与生存现实之间的差距使然,中国当代作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自先秦以降的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传统是造成这种危机的历史渊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作家重塑文学价值体系、进行角色认同的努力并未就此终止,21世纪中国文学感奋人心的前景和中国作家群体富有开拓意义的发展向度正孕育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