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在“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指导下,使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大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继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历史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一个关键。当前,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小城镇做为我国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做为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龙头,能否快速发展,在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省…  相似文献   

2.
长武经济走廊的概念应该从广义上加以把握,除涵盖长株潭、武汉两大城市群之外,还应该包括长武周边城市以及长武之间的中小城市。建设长武经济走廊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形成合理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整合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就目前来说,建设长武经济走廊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时代、政策、发展等机遇更好的呈现在前,为构建长武经济走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长武两大城市群在区位、产业、科教方面独特优势,加上两大城市区域间的趋同选择和交流合作,为构建长武经济走廊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从利益机制、动力机制、链接机制和制导机制四个方面探究长武经济走廊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机理是生产和人口聚集所产生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生产力集中度存在一个最优值,低于和高于这一最优值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损失.广东、湖北、四川、辽宁、黑龙江等省应该考虑往中小城市分散生产力,减少生产力集中度,规避大城市的聚集不经济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其他省区生产力集中度低于最优集中度,应该考虑进一步把生产力向大城市集中,以发挥大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集聚经济的作用,使大城市化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大城市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在一定意义上,大城市病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发展中阶段的产物。空间规划的不合理、短期市场的影响、政府失灵以及垄断集权的体制环境等,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大城市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及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大城市病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组团式城市群理论,研究了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问题。通过对宁夏沿黄各城市发展的定位分析,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的“3 2”发展模式,认为:宁夏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大,尤其是吴忠、青铜峡、石嘴山三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组合式大城市为目标更为合理。以同核型、组团式城市群形成大银川市、大吴忠市和大石嘴山市三个大城市,加快相邻城市的一体化步伐;同时,关注中卫市和固原市与周边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应该是宁夏城市化重要的政策选择。近期沿黄城市群建设能够取得突破的是三个组合式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中,提出了中心城市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赵总理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还强调特别要着重发挥大中城市在组织经济方面的作用。这是有关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抓好城市的建设和布局,使城市化优向发展,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这是对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再度申述。这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并成为我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导向.在此背景下,上海培育发展低碳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着眼于发达国家和大城市的经验,上海要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内涵,并从低碳实践区和低碳试点区这两类重点区域切入,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南方沿海的大城市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历史和地理自然形成的经济联系为基础,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样将有利于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各种优势,实现城乡结合,内外交流,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省和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之一,这一点已经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但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什么类型?它的经济体制应该采取什么模式?这两个具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还不是完全认识一致的。本文准备对此谈一点初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今后20年是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是:实施大城市主体带动战略,推进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建立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城市,积累和总结大城市克服"城市病"的经验,控制与转移大城市资源支持小城镇发展,创新与完善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机制,发挥大城市反哺农村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以“信息化、分散化、知识化”为其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城市很难适应这场革命,而我国的小城镇必将日益繁荣,成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心。一、我国小城镇必然繁荣的趋势我国的小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后曾有过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策失误等原因,受到了抑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巨变。(一)信息化为小城镇的繁荣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工业化社会,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情报中心,但是,正在到来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改变这一状况。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信  相似文献   

12.
周彬 《兰州学刊》2012,(11):105-109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水平将会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战略应该综合考虑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优点缺点,不仅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应该注重发展大城市和受其带动和辐射的小城镇共同构成的都市圈。发展都市圈的关键是建立其内部的有机联系,这样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上的产业聚集协同效应,还有科学技术上的促进作用以及伴随农民市民化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稳步传承和现代价值理念的培育,从而增加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是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这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决策。经济体制改革所以要提出这项任务、实行这项重要决策,是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的。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因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要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只靠发展公有制一种经济,还应该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人口从农业分离出来后往哪里居住就业?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方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至今我们还未得到清醒的认识。50年代,实 行的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60年代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方针;70年代实行的是抑制城市化战略,严格控制农民进城,还将几千万城市人口赶下乡;80年代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近年来又调整为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然而几千万民工涌入城市,使这一方针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似乎又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保持市場货币流通量的正常?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題。本文试图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市場货币流通量问題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七下西洋,远航东南亚及非洲各地,这无疑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应该得到世人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当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我国明初封建专制的加强,我国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均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导致郑和远航的突然终止。因此,社会政治因素是影响科技发展重要因素,亦是郑和下西洋起止的根本原因。今天,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营造正常科技发展氛围,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跨越 3 0 %的“门槛” ,2 1世纪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职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如何继续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化面临的新问题。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是这个过程中的两种有效途径 ,本文以南京江宁为例 ,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认为 :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必然给郊区城市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城市化动因 ,促进大城市的全面繁荣 ;并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何在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模式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 《社会科学》2006,(7):126-132
大城市郊区的新农村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以及推进的模式和政策选择必然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其目标模式应该是现代化的村镇体系、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化的农村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和民主化的村民自治。为此,必须要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体制机制瓶颈和观念瓶颈。同时,在政策方面要大胆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大城市特点,实现率先发展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小城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近三、四年中才明确起来的。1980年底,胡耀邦同志指出,我们要发展商品经济,要使农村里面的知识分子不到大城市,不解决小城镇问题就难以做到;指出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城高、小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他又指出,八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是富不起来的。发展专业户、建设小城镇是个大政策,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其意义不亚于在农村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胡耀邦同志的启示下,各省市自治区对建设小城镇给予很大的重视。有些省,如江苏、安徽等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召开了有关建设小城镇的专门的会议。这次在安徽省召开的是第二次讨论会。在这个会议之前,全省抽调了一千六百多名干部,组成二百七十多个调查组,调查了四百六十多个小城镇,形成了一百八十多篇调查报告或论文。学者们,如费孝通同志等,对建设小城镇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设小城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一点,到今天可以说已经不再成为有疑问的事情了。 建设小城镇问题的重要性是从两头提出的:一头是农村,一头是大中城市。在这两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看,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大城市仍将继续成长。防止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一要确立并贯彻有限扩展的理念;二要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克服和防止城市空间的低密度蔓延;三要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大城市原有的空间扩展模式因成本巨幅增加导致不经济时,就应适时引导各种要素向周边卫星城镇疏散,使大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五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城市群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