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彭成 《金色年华》2010,(10):46-47
贝里·马卡斯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从俄罗斯来到美国。他们在纽威克一个穷人聚居区安顿下来。他的父亲做木工活维持生计,母亲则料理家务。当时,马卡斯已有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母亲在40来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她的手脚关节变得像树枝似的粗糙和弯曲。为她看病的医生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2.
13岁的奇迹     
王贞虎 《现代妇女》2007,(11):38-39
1城北的那家电器店,是她和父母在这座城市的栖身之地。她9岁时,父母便时常争吵,并不当着她的面,但她总能知道。她10岁那年,一个秋天的傍晚,她放学回来,刚到店门口,就听见父母在店内激烈地争吵着,母亲的哭声飘进她耳中,她走进店里时,父母都同时停止了争吵,母亲还冲她笑了笑,转身便进小厨房忙开了。那一天晚上,家里的气氛非常沉闷。  相似文献   

3.
一 李航第一次看到赵菁的时候,她穿着浅蓝色的格子裙,淡洁素雅。赵菁是母亲带的研究生,每个周末她都到家里来和母亲讨论问题,有时还带一个穿着白衬衣、牛仔裤的男孩子,是她的男朋友,也同样是母亲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我17岁,是拥有花季和梦想的年龄。我的家在东北一个小县城的城郊,父母靠务农养活我们姐妹四人。日子虽贫苦可也算平静,但一场洪水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正当庄稼长得最好的时候,一场特大洪水正在悄悄地袭向我家所在的地区。大水毁了庄稼, 也毁了全家的生计,本来就体弱多病的母亲一急之下病倒了,家里一片混乱。当时的我不知所措。偏巧这个时候,邻居家在广州打工的女儿回家探亲,她劝我和她一起上广州打工,说只要努力,那里是个挣钱容易的地方。当时我放心下下病重的母亲,可是父母见家里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也不能…  相似文献   

5.
丁宁 《老人天地》2013,(7):48-49
丁老师:你好!最近我很烦,主要是因为我母亲的事。老母已年近八旬,身体还不错。我父亲早年就过世了,她一个人住。母亲是个利索人。她做饭、做家务,织毛活,样样拿得起来。说实话,从我结婚,她就没有看上过我太太,她觉得儿媳妇称不上一个好女人,干什么家务都干不好,连洗菜、择菜都不能令她满意。因此我们没有在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6.
母爱慈航     
小时候,我总认为母亲什么都懂,像个读书人,其实,她从来就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后来,母亲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经常蹲在私塾的墙角偷偷听老师讲课,也认得一些字。母亲特别羡慕读书人,懂得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都很支持我们读书。按母亲当时的说法就是:“只要读得进,就要送下去。”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在宁乡煤炭坝十三中读寄宿,家里没有钱支付我的学费,每学期开学时,母亲总要卖掉几只鸡或几篮鸡蛋,否则我就读不起书了。开学后,母亲还隔三岔五地走20多里山路把米和菜送到学校里来,那种艰辛可想而…  相似文献   

7.
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这就注定了她童年悲惨的命运.自然母亲没有机会读书,8岁的时候就被指定为爸爸的童养媳.母亲在繁重的劳累中长大成人,发育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后,就嫁给了爸爸.生儿育女,沧桑世事.母亲渐渐地老了.  相似文献   

8.
正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室友妍的母亲生病了,她对我们说,家里条件不好,母亲的病一直拖着。私下里,我们另外七个人商量好,要捐些钱给妍,让她给母亲看病。大家都来自农村,家境也都一般,但当我们向父母说了这件事,他们还是非常支持。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元,我们却每人给她凑了300元。  相似文献   

9.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年多了。可是我老伴卿粉花却常常梦见和婆母在一起,依然天天为她洗脸、梳头、修指甲,和她谈笑风生。老伴与人说梦,总讲婆媳梦里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别人说她,是因为你们婆媳的感情太深太好了。提起老伴,家乡的人没有不夸领的。我父母说她是块“贴心肉”,邻居称她为贤孝忠厚的“敬老第一媳”。在我的家乡,方圆好几里,都说她是最孝顺的好媳妇。说起老伴与我母亲的婆媳情份,还真有天赐之缘。那是1954年的夏天,妈跌断的腿还未好利索,她从大姑母家一被一破地往家里走,背上还背着个几公斤重的袋子。路过…  相似文献   

10.
浸透一生的悔意文\叶倾城他们两家是世交。他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常常抽不出时间接他.她的母亲就总是把他带回家,让他跟自己的女儿玩。慢慢长大,他成了英俊的小伙子,她也是秀丽的姑娘,两人一直都很要好。高中毕业,他考入军校,她当了一名幼儿教师。他军...  相似文献   

11.
在阿尔及利亚,女孩一生下来,妈妈就开始为她购买首饰之类的值钱物品,懂事后,教她学习刺绣,同时着手为她准备嫁妆,购置结婚时卧室里所需用品,这些由母亲一手包办,家里其他成员一般都不过问。 从出生到结婚,母亲对女儿的教育主要分为做家务,管理家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从6岁到14岁。母亲要教女儿如何做日常家务活,要告诉她为什么要先扫地后擦桌椅;如何洗衣服才不损坏衣服;如何整理床铺;如何做糕点、菜肴;如何待客等。  相似文献   

12.
乔叶 《现代交际》2005,(4):63-63
我在北京打工的时候,曾和一个女孩子合租过房子,她祖籍贵州,父母就她一个女儿。山水迢迢,行程几千里,再加上长假难请,路资昂贵,她隔上两三年才能回去一次,平常只有打电话联系。渐渐地,我发现,她常在电话里请求母亲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3.
圆子 《现代妇女》2009,(7):50-50
我父母感情不好.父亲对母亲关心不够,遏事总站在祖母一边,致使母亲心生怨恨.加上母亲总抱怨父亲的养家能力.不爱父亲.后来终于自寻短见。由于父母的事.结婚以后,我对妻非常忍让。特别是经济方面,全都交给她支配,但婚姻还是出现了问题。结婚前她有一个男友.都发展到快结婚了,分开后也一直联系着。她很能干,但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4.
母亲慈航     
邹学军 《老年人》2006,(9):29-29
小时候,我总认为母亲什么都懂,像个读书人,其实,她从来就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后来,母亲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经常蹲在私塾的墙角偷偷听老师讲课,也认得一些字。母亲特别羡慕读书人,懂得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都很支持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15.
徐云华 《老年人》2006,(8):28-29
没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标新立异的包装,也没有媒体的炒作,这个时代一个歌手蹿红所需要的条件,吴碧霞似乎都不具备。可就是这样一张天生的娃娃脸,一副天籁般的好嗓音,一项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兼修的本领,让她实力超群,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厚爱。她被称为中国的“夜莺”。吴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母都是戏曲演员。她的父亲王华安是原常德县花鼓戏剧团的团长和当家小生,母亲吴秀英也曾是剧团的戏曲演员,后转行到新华书店工作。在那个文艺生活贫乏的年代,王华安夫妇俩经常自娱自乐,在家里吹拉弹唱。受父母的薰陶,吴碧霞从小爱唱歌,…  相似文献   

16.
最近,舅妈去世,两个表姐哭得像泪人一样。她们一再地说,如果她们留在家里,妈妈就不会死得这么早。她们后悔、愧疚,觉得对不起妈妈。当年,两个表姐为了更好的发展去了上海,家里只留下了父母二人,她们每年回家与父母相聚的时光很少。后来母亲瘫痪在床,全靠年迈的父亲照顾。母亲每天只能对着天花板,极其孤寂无聊,只要有人来看她,她就拉着人家聊得无休无止。就这样,一天一天,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日子好像永无尽头。可是这次,母亲因呕吐住进医院,没过一个月就撒手人寰。女儿们再深的懊悔也于事无补了。  相似文献   

17.
夸老伴     
夸老伴唐金陵我老伴邓艾伶,今年59岁,退休前是江华县林化厂的工会主席。在厂里她是“老先进”,在家里孝敬公婆她更是有名。1958年,我因被错划“右派”下放,二十六七岁的人了,还没结婚。那时,父亲上班,小妹妹念书,家务事就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去做。有时母亲病...  相似文献   

18.
徐晶是个极富感染力的人,和她聊天,她一直笑声不断,而且常常大笑。这位中央电视台的高级化妆师,连续主持了15届春节晚会演员的化妆与形象设计,为无数名人装扮、造型,早已名声显赫,属于大腕级人物了。但一接触,她没有半点派头,平易随和,率真可爱。在中央电视台的小小工作间里,我和她聊天,除了谈化妆,她说得更多的是她的家。她说,母亲和姐姐是她的精神支柱。徐晶在家里排行老二,父亲当年是一位“红色教授”,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徐晶的姐姐学核物理,学力学的弟弟如今在加拿大一所大学任教。徐晶12岁那年被母亲特别狠心地从…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书     
王涛 《老年世界》2007,(21):10-10
母亲爱书。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包书,那时我还没上学。母亲包书很用心,虽然用的是旧报纸或是陈年的挂历,但是包出的书总是那么平整。  相似文献   

20.
郭华悦 《当代老年》2009,(12):25-25
最早的时候,母亲喜欢听戏。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她都听得如痴如醉,有时还能跟着哼上一两句。后来,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那时,我已经十来岁了,迷上了武侠片。一放学,我便用最快的速度冲回家,打开电视,两眼盯着屏幕上的那些大侠。可时间一久,我又觉得心里不安,因为母亲看不到她喜欢的戏剧节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