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均衡增长与政策选择——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项考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莽景石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的发展进入了被库兹涅茨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阶段,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加速趋势。尽管如此,战后日...  相似文献   

2.
一、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含义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特定水平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是各种经济活动水平及其变化的界限。因此,所谓“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那些能够满足各种经济活动特定水平及其变动要求,并为之提供有利条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适度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于最优增长率。因为最优增长率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经济达到的最大增长速度。由于经济活动本身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按最优增长率增长的经济经常处在“紧”运行之中。这种“紧张”吸其产生的“震动”会使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适度增长率也将在不同程度上与哈罗德—多玛、亚诺什·科尔内、米哈尔·卡莱斯基、阿·索洛等著  相似文献   

3.
从1987年12月,日本国内各主要经济研究所,银行和大企业都对1988年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行了不同的予测。其中,“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予测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为4、3%、“三菱综合研究所”、“第一劝业银行”、“东京银行”予测的最低、为3、2%。而日本政府的予测结果是,1988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为3、8%、个人消费增长率为  相似文献   

4.
一、亚太经济发展趋势战后35年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率一直居世界之首,产业结构、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和经济合作的内容及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与西欧、北美并列的三大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亚太地区代表和领导着当今世界经济的新潮流,其经济走向是许多中外人士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本世纪90年代,亚太经济发展趋势如下: 趋势一:经济增长的相对高速度。战后,亚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60年代的“日本奇迹”,70年代的“反红奇迹”令世界瞩目。进入80年代,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期,但亚太地区一枝独秀,“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尤为突出。1980——1989年,南朝鲜、台湾、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0%,8.5%和10.6%,大大高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日本的同期相同指标为4.4%,略高于整个世界经济。由于以下原因,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其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5.
一、从“人类困境”谈起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科技革命的到来,使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活等都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态势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未来学应运而生,研究成果屡屡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的研究报告。此报告选定了五个参数:1.人口。世界人口在1650年为5亿,当时人口的年增长率为3‰,将近250年翻一番。到1970年,世界人口为36亿,其增长率为21‰,按照这个速度,世界人口只要33年就要翻一番。2.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是“富人更富,而穷人则得到更多的孩子”。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在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近三年GDP平均增长率低于前20年平均增长率的水平。而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稳步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本文探索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中日贸易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提出了发展中日经济贸易可供参考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恢复”、“发展”和“高速增长”三个时期以后,从1971年开始转入以“低速稳定增长”为特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到来的基本标志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两位数下降为1971年的5.4%。日本经济出现转折的动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是国内1970—1971年爆发的战后第6次经济危机,二是1971年8月美国宣布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后者,沉重地打击了作为日本立国之本的“出口第一主义”,进而构成了日本经济转折重要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过程,经济增长可以划分为趋势增长和波动增长两部分。文章测算了陇东地区平凉市、庆阳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使用H-P滤波分解经济增长率得到趋势增长率和波动增长率。建立了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自变量,趋势增长率和波动增长率为因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现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对陇东地区趋势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趋势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能降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陇东地区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把产业结构合理化摆在首位,不能盲目追求经济三产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世界各国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21世纪中如何发展,采取何种发展方式来获得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热点。 在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看来,“发展”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经济增长。例如,沃尔特·罗斯托、威廉·刘易斯等人就认为:贫穷的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馅饼不够大,所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把蛋糕做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以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以工业化、资本积累和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消费、增加收入、增强经济实力等方面确实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这是急功近利的、以局部和个别利益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苏联改革的出发点:发展后的停滞苏联的官方统计认为,苏联的“国民收入”概念与西方的纯社会产品概念不好相比,因为今天西方纯社会产品的绝大部分是由劳务组成的,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错误的理解),劳务只能理解为“非生产性的”。阿甘别吉扬明确表示,他对这样论述问题并不满意。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劳务也在不断增长,但苏联经济的纯社会产品却增长太少。作者在他著作的第一章(标题为“改革的挑战”)中,认为有必要指出,官方的统计数字或多或少是不可信的,必须用“现实的价格指数”来修改那些有名无实的统计数字。从官方的统计数字得出,国民收入增长率从1966—1970年的约每年8%下降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十五”时期的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国 5 0年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 2 0年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年均GDP增长率高达 9.7% ,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也有显著提高。“十五”时期 ,是 2 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小康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十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步伐。分析研究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规律及在“十五”时期经济发展走势 ,对中国在未来改革、开放的竞争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前,欧洲国家的私有化、自由化、民主制度和经济增长状况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宏观经济稳定。犬儒主义者曾说:一个国家距离布鲁塞尔越近对其越有益。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离布鲁塞尔越远,经济发展越快。2000~2005年,同前苏联15国8%的年经济增长率相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经济年均仅增长4%。即便在创纪录的2006年,中欧地区的经济增长了5%,而与此同时前苏联国家的增长率已接近9%。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1989年以后,前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完全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起初,各地的生产都急剧萎…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战后20多年的“顺利”发展,70年代起,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陷入了一个“暗谈”时期,出现了连续的通货膨胀,且经济增长逐步减慢。到了80年代,低增长率、通货膨胀和失业已成了这些国家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其多种原因,但税收体系的不平等,无效率和过分复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日本税收改革的背景日本于1987年进行税制改革是在日本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进行的,与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突出表现为 :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以及生产率的显著增长。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 ,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检验了以下 4个命题 :1 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已经加速增长了 ;2 生产率加速的驱动力源自信息技术的进步 ;3 由于生产率增长加快 ,美国经济一方面得以保证更高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又能够维持目前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4 相对先前经济增长较慢时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应该实行更宽松的政策。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我们是否已经处在“新经济”中了 ?经济学家何以对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或失业率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尺度。199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8.8%,全年物价水平为0.8%,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基本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78-1997年20年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回归方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297+0.533*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测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8.8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可达到8%。1998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8.2%,第二季度以后只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提高不到1个百分点,即可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因此,不需要对经济增长率过于担心,从而刺激过度。为使正在出现的增长方式转变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必须坚持总量上从紧、体制和结构上调整的宏观政策。不能再企图通过刺激增长来绕过改革的难点,应加快制度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融资投资体制改革及资本市场发展,这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平均超过8%。新经济领域继续闪亮,服务业快速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外汇储备充裕,物价稳定,股市兴旺。总理曼莫汉·辛格表示,印度经济增长率在数年内将达到10%。但农业增长停滞、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为三大瓶颈,国内安全也存在一些难题。印度经济崛起还需付出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9.
陶为群 《创新》2019,13(2):37-44
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可以把经济增长率分解为投资率与投资效果的乘积。在社会再生产中平衡增长情形下,这种分解能够与哈罗德模型契合。基于哈罗德模型中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获得"有保证的"投资率和投资效果。它们突出地表明了相对既定的经济结构对于投资率、投资效果以及经济增长率的作用,可以借助它们认识经济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意义。这对于把握和调节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人口转折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标志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低; 2009年,日本的总人口达到峰值,强化了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由于形势误判和政策滥用,日本既未能实际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造成潜在增长率一降再降,也未能有效改善可持续的需求因素,使实际增长率经常性低于增长潜力。这致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表现出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低经济增长率等典型特征。其他发达国家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状况时也常常被称为"日本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困扰,如何避免人口转变冲击经济增长,日本经验可以成为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