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是社会发生大"转型"的时期。此时诗坛,各派悉数登场,理论纷呈,"百家争鸣"。在新旧政体、新旧文化互相纠缠和相持斗争中,光宣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彷徨、萧索与孤寂,历经复古与革新的锤炼,在诗坛上呈现明显的"过渡轨迹"。有对传统"治情"模式的执着回归,有对孤独重"我"的情感觉醒,还有中西思潮下对情感的大胆突破。对光宣诗坛情感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光宣诗坛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由古典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2.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前有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太康诗坛,后有元康时期以石崇为核心的"贾谧二十四友"诗人群体,其后又有郭璞、刘琨等永嘉诗人群体,故钟嵘称之为"文章之中兴"。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继承、发展了发展了建安、正始诗坛,呈现出"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创作特色,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诗歌中,大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从"大地"意象出发,选取不同时代活跃在美国诗坛的三位诗人——惠特曼、弗罗斯特、斯奈德。这三位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大地"意象繁多且各不相同,其诗歌又在同时代极具魅力和代表性。通过观照三人的诗歌中"大地"的意象来剖析此意象在不同时代分期中对于美国诗歌史的意义和深层的隐喻空间,并由此展现美国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和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4.
经过19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歌"的全面冲击和199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加上后现代文化在中国诗坛的登陆和洗礼,目前新诗写作中的"无标准"和"无难度"问题日益凸现。从"标准"的语义分析入手,将有可能进一步厘清其关于诗歌标准的概念,与此同时,结合当下诗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探讨,将有助于建构新诗标准、寻找诗歌写作的路标。  相似文献   

5.
诗人江闿在清初时期,名传江淮,为诗坛盟主王士祯之高弟,其诗歌受到当时诗坛大家的推崇。文章主要研究江闿的诗学思想,其诗学观大体表现为:第一,提倡脱去束缚,反对规唐模宋,主张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唐宋皆为师;第二,诗歌之本为性情和学问,提出诗歌"本于性情则真,本于学问则厚"的观点;第三,诗歌创作反对贵华而贱实,讲求敦厚而雄放的诗风。  相似文献   

6.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7.
论宋初诗坛崇尚晚唐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铎是清初北方诗坛名家,其诗学理念可用"大"、"奥"、"创"三字来概括。"大"指的是诗歌所具有的雄壮正大的精神内涵、阔大高远的诗歌境界和强悍蓬勃的生气活力。"奥"指的是古奥难解的拟古创作方式。"创"指的是刻意追求奇崛的美学好尚,包括雄奇恢弘的气势、拗硬生涩的用词和荒寒幽玄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0.
"长庆体"叙事歌行在近代掀起了继元白、梅村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潮,于诗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的这类诗歌关注不够,本文从近代"长庆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入手,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风貌、特色及其解构的原因。试图从史的角度描绘出这种精美诗体的发展轨迹和生命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命运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新诗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2.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13.
以诗文辨体为旗帜,以诗歌音律为主线,以诗歌真情为旨归,就是李东阳诗学体系的三条纲.其<怀麓堂诗话>及其它著述中有关诗论的文字大都为这三条纲所统摄,按照一定的内在的逻辑互相连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乃是为了指导明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左右诗歌的发展方向.为此,李东阳反思了明朝建立百馀年间,程、朱理学束缚、台阁体后学泛滥的诗歌发展状况;上溯诗歌与乐合一的原始形态,广泛品味、比较唐、宋、元的诗歌创作;对<尚书>、<论语>、<孟子>、<荀子>尤其是<礼记·乐记>、<毛诗序>等儒家早期经典中的诗乐理论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了认同性的选择和阐释;总结、升华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思考.因而,这是一个以儒家诗学为主体而又折中、融合了诸多审美要素的、既高度重视诗歌的艺术特征更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功能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切实的指导意义的诗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对当时的茶陵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使台阁末流弥漫的诗坛颓靡的景象大有改观,而且对其后的杨慎、公安三袁,以及钱谦益、王士、沈德潜等,皆有所启迪,对"七子派"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明代中叶主流诗风由台阁向复古嬗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从山水意识的角度来看,孔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天人合一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山水以情感、理性和智慧,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空"、"寂"品格。  相似文献   

15.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曾以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轰动,被称之为"诗怪".李金发从创作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创作题材、人生道路等四个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他诗歌之"怪".李金发第一个运用象征派手法从事诗歌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奠定其诗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诗歌流派,常常围绕着一种刊物而形成,也因此以刊物而得名,诸如“新月”派就因《新月》杂志而得名,“现代”派就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七月”派就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沿此命名法,我将1937,8—1941,1几年间相继存在的《高射炮》、《五月》、《时调》、《中国诗坛》、《战歌》等五个诗刊的诗人们形成的一个诗派,称为“中国诗坛”派,这是一个坚韧性极强、倾向性始终如一的诗派.“中国诗坛”派,源远流长.1928年,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的问世,显示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实绩;30年代初,殷夫的“红色鼓动诗”,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的兴起;1932年,中国诗歌会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成为强大的自觉的诗歌运动.“中国诗坛”派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形势下的继起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诗歌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几代同堂的诗歌写作队伍愈发壮观,作品的创作数量呈几何倍数不断地攀升,官办刊物、民刊、网刊结合增加了诗坛的园地和活力,昭示的还仅仅是诗坛浮面的繁荣;那么以下几点深层的脉动,则充分证明新时期诗歌的辉煌业绩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流沙河是一位非常讲究诗歌形式美的诗人。本文论述了构成流沙河诗歌形式美的三种形态—整齐对称美、抑扬顿挫美和音韵回环美 ,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及在当代诗坛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诗坛具有异于往代的鲜明特点:一是诗歌创作上出现了众多地域文学集团,地域诗群和流派的强大实力,一改传统的以思潮和时尚为主导的诗坛旧貌,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诗坛格局。二是清朝统治阶级积极有效的诗文化投入,使清初诗歌与政治联姻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康乾盛世之时,"清醇"、"雅正"之风彻底荡涤和横扫  相似文献   

20.
《中兴闯气集》是唐代高仲武编选的唐诗选集。诗集选入的130多首诗歌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大致反映出那个时代诗坛的总体面貌。在选诗基调、诗歌分类、与《极玄集》的契合三个方面,《中兴间气集》表现出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