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这二重性,然而说劳动量具有抽象劳动量和具体劳动量这二重性,也许是一个难于被接受的命题。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抽象劳动才和劳动量相联系,才有量的规定性。本文想要探讨的是:不仅抽象劳动有量的规定性,而且具体劳动电有量的规定性,同而对劳动量来说,也具有二重性质。 , 一、劳动量的二重性是由劳动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切商品,从质的方面来看,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从量的方面来看,既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量,又具有—定的价值量。因此,商品在质方面的二二重性,在量的方面也得到反映,表现为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论活劳动商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民 《文史哲》2001,49(3):90-99
马克思关于活劳动不是商品的论证有误。主要问题是忽视了他发现的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 ,把应作为具体劳动理解的劳动无意中理解为抽象劳动。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载体没有进行彻底的抽象 ,把使用价值理解为物的使用价值 ,这一不足造成了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基本规律不能在其经济学体系中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和由此产生的商品的二重性: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虽然在质上千差万别,但都是同一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不同存在形式。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具有质的特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既然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不同存在形式。(注: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内部。这个实体不能以“纯粹的”形态孤立存在,否则将是形而上学。它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存在,这形式只能是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李亮 《兰州学刊》2009,(5):33-3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所具有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它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现象和共性范畴。由于社会主义也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仍然具有二重性。从经济关系的分析入手,深刻研究扣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提供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工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含意,应当是由经济效果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工业生产是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生产,它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生产的劳动属性也必然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 从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考核经济效果,称之为有用性效果或第一经济效果。它要求生产消费品的工业企业的产品必须是市场需要的,质量可靠的,随着消费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换代,增加花色品种,为消费者所欢迎,如果生产的产品是生产资料,必须具备技术上适用,使用这种产品能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从价值和抽象劳动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7.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商品存在的基本矛盾。在一般商品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一方面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一方面,还必须满足各个商品经营者实现商品价值的要求。国家根据全社会利益使国民经济有计  相似文献   

8.
研究《资本论》的主线问题,首先要弄清质料与形态的对立统一关系;其次,主线只能是质料与形态的原初矛盾,不能是形态与形态的派生矛盾。由此可以得出: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线——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性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第二,学术界广泛流行的关于商品生产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能是商品生产的派生矛盾;第三,《资本论》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不过是这个矛盾的抽象表现。  相似文献   

9.
馬克思在《資本论》中关于商品的定义,明确指出商品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換价值。这个定义既适用于研究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也适用于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总是把使用价值轉化为价值,具体劳动轉化为抽象劳动,作为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特征。我  相似文献   

1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征 《东南学术》2004,(5):68-72
本文对技术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创造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理的基础上,深化生产过程也形成价值.坚持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方法论,进一步分解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提出了生产的二重性,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产品价值的二重性,价值转化定律等.并运用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即基本粒子与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关系,证实了"生产劳动二重性"与"产品价值二重性"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1,21(4):5-10
商品的价值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根源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基本矛盾.价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表现,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现的价值量,即为由社会过程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了两种含义.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社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客观联系,实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4.
郑怡然 《江汉论坛》2007,23(2):27-31
人们普遍认同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但是,不少人对劳动二重性的实际理解与应用存在误区,最主要的误解是把抽象劳动看成是生产领域中"创造"商品价值的一种独立的劳动形态,是一种作为出发点的劳动;与此同时,只关注抽象劳动的质而忽视了量的问题.其实抽象劳动只是劳动在交换领域中表现为商品价值的一种形式,其质与量都是作为出发点的个人劳动转化变成的结果,它并不是生产领域中的独立形态的出发点的劳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旷日持久争论的各方,我认为在事实上都忽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中所指的“劳动时间”的“质”的规定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即这种劳动时间到底指的是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抑或是指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我们知道,马克思论证了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后,提出了价值的‘质”的学说,指出了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紧接着,马克思在解决抽象劳动的计量问题时,提出了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来计量抽象劳动量的思想。各种具体劳动…  相似文献   

16.
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第一次作了彻底的揭露。首先,马克思揭露厂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使得生产商品的无差别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为价值后在交换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同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也不能直接-丧现出来,而是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纸币同黄金的关系问题,不能只就货币自身来讨论。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离开商品生产这个根源进行讨论,是舍本求末。本文拟以商品生产的发展为线索,对货币形式的发展做一些探索。 一、货币形式的变化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将潜伏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