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国家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是相当重视的,但是,初步调查发现证明,现阶段培训内容、方式还有待完善。从再就业技能培训看,单纯技能培训并不能实现社会失业人员的充分再就业。失业群体,包括大量的城镇低保群体,只有拥有积极再就业的信念、愿望、职业理想等心理和伦理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进社会的再就业整体质量和水平。笔者通过对我国再就业辅导现状的客观分析,以及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再就业心理辅导经验,提出了我国的再就业心理辅导的制度设计,以及就业心理辅导制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下岗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大量的中年人下岗失业,由于个人及社会的种种原因再就业十分困难,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扰。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可以发挥专业知识和技巧,与中年下岗失业人员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对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提出改革开放20年了,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下岗失业...  相似文献   

4.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 ,多年来 ,我市民营企业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失业问题几乎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目前中国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失业,即一般意义上的失业和特殊形式的失业——下岗问题,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失业保障制度体系,即针对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和针对下岗职工的特殊形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制度。毫无疑问,下岗问题迟早要与失业问题并轨。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辽宁省14个城市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变化、物质生活状况变化、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等,并认为造成失业下岗人员生活状况变化的原因是人力资本不足和再就业培训面窄,最后提出了不断完善城市失业保障体制、建立完善的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系统等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下岗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岗失业者的就业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技能传统单一,政策的激励功能失调制约着再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以及开展教育培训等是再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失业保障系统既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失业培训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和指导相关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的建立、职工择业意识的萌生、民工潮的兴起等因素的交织作用,使我国企业(尤其是城镇企业)在几十年传统的劳动用工制度下积淀的富余人员乃至相当一部分职工都面临着失业、接受市场选择的现实。劳动者的失业—再就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不容置疑,我国自1986年初步建立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来,已经为相当一部分失业劳动者提供了失业后的经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介绍等服务,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职工下岗成为近几年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职工下岗或失业,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的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社会广泛关注。尽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但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须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做好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沅  工萱 《金陵瞭望》2010,(3):20-21
南京市总工会于2002年成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在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几年来,担保中心实施担保贷款1406人.贷款额4643.2万元.还贷率达99%。促进了近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平均万元贷款增加就业2.3人.大大超过政府万元贷款安置1人就业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赵国庆 《社区》2005,(19):28-29
江苏省南通市南濠河畔的启秀社区,去年有170多名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再就业,成为全市首个无下岗失业人员社区。今年以来,这个社区新增加的近百名下岗失业人员,也实现了人人都重新拥有工作岗位。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出路就在家门口2003年10月,启秀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牌子挂到了社区居委会的门前,引来了众多居民的驻足观望。启秀社区有1100多户居民,4000多人口,2003年统计显示的17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40对夫妻双双下岗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出路在哪里?2003年底,社区工作人员到辖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失业、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因为无论从增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竞争力,还是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说,都必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基本前提。只有劳动力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将比较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要用足用好再就业扶持政策,要加强教育与培训,使下岗职工了解就业政策,适应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和完善延伸到街道、社区的就业服务,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创造再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调查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研究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结构特征及各类型群体再就业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失业人员的个体禀赋、人力资本特征、经济特征和再就业观念等因素均影响着其再就业选择。具体而言,健康程度和是否参加再就业培训对失业人员的就业选择不具有显著影响,之前工作岗位性质为基本操作类、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失业人员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失业前月工资较低、领取过失业金的失业人员更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对工资期望低且对自身认知一般的失业人员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月工资、对工作的期望工资及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对两类群体就业选择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但老年群体未就业的比例要高于中青年群体,之前工作岗位性质为技术操作类的老年群体较少选择灵活就业,而是否领取失业金对中青年失业群体再就业有着直接影响。据此,要健全再就业培训体系,完善再就业补贴制度,发展就业服务机构,以有效促进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16.
控制失业率,几乎是所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所有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业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下岗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曾专门召开再就业工作会议,力求较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人们发现,下岗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国企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工作日趋复杂,要解决这一系统工程,有必要对我国当前下岗失业问题作以探讨和深入研究。一我国目前存在下岗失业问题的原因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曾几何时,中国在理论和宣传上是不存在失业的。“人人有饭吃,个个有…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下岗再就业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岗待业者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面向培训对象设计教育模式,提高再就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给弱势群体以特殊的援助,让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自我发展。同时,应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不仅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且使他们失去的职工集体福利也有可能通过新的途径和新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而来的“体制性失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要求企业由原来的行政附属物和社会职能单位转变为独立经营的经济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表现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就是由追求高就业率向较高效率的就业体制的转变。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 ,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大量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 ,这种由体制转轨带来的下岗失业状况将长期存在。在再就业工程中 ,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这两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以避免在统计相关数据、确定指导方向、采取相应对策时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20.
失业后的应对方式对失业者的再就业情况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与失业人员关于下岗后的应对方式所做的深度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失业者的应对方式有三类: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和无为应对.(2)这三类应对方式出现并存现象.(3)我国失业人员与国外的失业人员比较在应对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