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致了金融监管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其中理论变化的核心是金融监管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以弥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不足与缺陷,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监管范围理论、监管重点理论、危机救助理论以及国际监管合作理论五个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在实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监管职责、监管方向以及监管模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2.
衣淑玲 《社科纵横》2005,20(1):91-92
入世后 ,中国大陆金融业的开放已从业务技术层面的开放转变到制度层面上的开放。如何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惯例和外国监管立法 ,以完善中国大陆的金融监管制度 ,尤其是外资银行监管制度 ,使大陆金融监管水平能够配合金融开放的步伐 ,促进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以保持金融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以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林晓梅 《社科纵横》2005,20(3):49-50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认为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选择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放松的结果.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更加认真地审视包括期货监管体系在内的金融监管体系.美中两国期货市场都实行三级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但监管机构权限不同,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国要借鉴其先进经验,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律监管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行三级监管体制;既要注重期货监管与期货产品创新之间的平衡,同时又要注重监管效率.中国的期货监管机构也要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彰显了现有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失败。次贷危机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金融信息披露严重失范滋生的金融腐败。作为一种规制金融信息披露、通过透明度约束降低腐败的需求与供给的监管方式,信息监管对于遏制金融腐败具有重要作用。比较美国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立足中国实践,重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以信息监管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努力构建一个统合的金融信息平台,建设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形成金融反腐防腐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6.
卢伟 《学术交流》2007,36(10):53-56
外资银行法律规制的依据是人们研究银行监管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双重性是对外资银行进行规制的直接反映的话,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并流行的银行监管学说则是奠定并完成了外资银行规制的经济学基础。较之经济学的发散性,多样性和抽象性,法律的趋同性、稳定性和逻辑性使其在阐释外资银行监管这一社会现象方面更具优越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除了继续以市场不完全为出发点研究金融监管问题之外,人们开始更多的从金融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特殊性着手研究银行监管问题。因此,可从经济学、法学以及外资银行本身三个层面来看待我国对在华外资银行进行法律规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由一个机构对金融业进行全面监管的一体化监管模式近几年获得了很大发展。一体化模式反映了金融混业与金融全球化要求,但也存在着难于找到反映各种金融中介特点的监管方法,产生监管排挤效应及官僚主义,更易导致监管俘获等问题,同时,由于路径依赖,存在多样性的趋同更可能使未来金融监管模式演变方向。一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国家采用一体化监管模式,在监管模式的整体性安排上显示出趋同;另一方面,基于各国政治体制、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其变迁程度、组织结构等存在多样性。对我国的启示在于,一体化模式应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方向,但目前尚不必急于进行一体化监管变革。  相似文献   

8.
黄金瑞 《创新》2011,5(6):77-79,92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理念的反思,这些新理念包括功能性监管、目标导向监管和风险性监管。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措施不力、金融监管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后金融时代的金融监管新理念对我国金融市场有三方面的启示:即要准确评估影响金融监管的各种因素;要实施适合市场运行的金融监管方式;应当加快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立法的新趋势与中国金融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意味着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的合作与分工。中国政府已经自觉地把金融工作放在更突出的重要位置上 ,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看待金融问题 ,使金融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以法律手段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立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金融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财政监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鹏 《创新》2008,2(3)
明确了政策性银行的地位以及经营特点,论述了政策性银行的财政监管的必要性,分析目前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金融监管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 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这也是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应尽快建立、健全金融主体法 律体系,并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与全国性的金融法律、法规不矛盾的前提下给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以一定的制定金融监管规定和金融业务规章的权限,以提高 监管的时效。赋予中央银行应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2.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学刊》2004,(3):84-97
日本护送船队式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它对维持战后日本金融秩序的稳定、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护送船队式监管体制赖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开始崩溃。在国内外重压下 ,监管当局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改革尽管标榜自由化 ,但是其金融监管仍与缺乏透明性及回避金融机构破产的政策紧密相连。直至 1995年东京共同银行的成立才标志着传统监管体制的彻底失败。日本开始向新型监管体制过渡。本文通过对 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监管体制从旧制度到新制度变迁历程的考察 ,试图从总体上把握新型监管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银行体系监管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银行。伴随着中央银行权威性和独立性增强,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的质量显著提高,尤其体现在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1998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极大推进了银行监管制度改革。作为巴塞尔协议成员国,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日趋与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框架体系接轨。当前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深化了俄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重新思考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的发展和相关改善性做法,对我国银行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反思了我国现有银行监管法制的现状 ,尤其是法律体系、法制的价值取向、法定主体权责构造、监管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监督机制、适应银行业国际化等方面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重视立法规划的系统化、立足国情借鉴外国经验、正确处理放松监管、改善监管和严格监管的关系、完善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相关的制度及其它具体监管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淼 《社科纵横》2010,25(6):81-83
本文分析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旅游法制建设现状,从监管模式、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三方面为依法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姬玲 《社科纵横》2015,(1):65-67
农村金融监管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特殊性,要落实中央普惠金融的各项政策,不缺位、不越位的金融监管才能把准农村金融这根"脉",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特性和不适应农村经济的问题,尝试从监管体系、保障机制、方法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现行农村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监管立法、进入监管、价格监管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公用事业监管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北京市公用事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公用事业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宏观审慎监管是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对近年来相关文献中涉及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及成效、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等问题进行回顾与讨论的同时,分析了当前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巨大监管漏洞得以充分暴露,"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日益强烈的呼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监管工具、机构设置、政策协调等角度,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并在反思中国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行政监管组织法体系不健全、监管主体过多、行政监管权分配不合理以及对监管主体缺乏有力的责任约束机制。2009年2月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并没有改变分段监管的模式,食品安全委员会权限设置不明确,影响监管力度。结合我国国情,要完善安全监管行政组织法体系、推行渐进式统一模式,将各个环节的监管职权逐步整合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权,增强其协调权威性,并不断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建立权责一致的行政和司法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