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转移人员尚未建构起趋同于城市的行为模式,其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解决这一问题,大众传媒承担重要责任。大众传媒一方面应对农村转移人员进行城市文明教育,提高其城市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为农村转移人员和城市社会提供交流平台,优化农村转移人员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农村转移人员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农村转移人员城市化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方面,但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没有实现这三个层面的根本改变,所以其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不完全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论宁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创新机制,构筑新型的城市化体系,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也是当前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宁波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解决途径及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等分析,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7.
文化资本与农村转移人员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的分配上是不公平的,早期文化资本的贫乏及城市生存处境又使得农村转移人员难以累积新的、更多的文化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的边缘性地位。教育是提高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村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进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强调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从稳定粮食生产、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政府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论述了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迁向城市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当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大众传媒能够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等方面。目前,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困境,应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政府建立传媒农村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传媒管理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提高对农村环境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农村环境传播本身的质量;农民主动、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了农村城市化在整个城市化战略中的重要性 ,论证了小城镇的区位优势、经济结构以及小城镇在实践所显现的作用。在小城镇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扩大小城镇数量的同时 ,要注重提高小城镇的质量 ,把小城镇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内在地结合起来 ,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及对周围乡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使小城镇在城乡之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天津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要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农村城市化建设对天津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贵州农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有诸多源于自身的障碍。其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教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城市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 ,将城市化和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城市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引入 ,加速贵州农村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 ,探索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其转移也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通过推动城市的规模发展与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发展,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合符国情的、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认为 ,乡镇企业布局要适度集中 ,通过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和小商品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小城镇 ,特别是高层次小城镇 ,提高现有小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转换城市机制 ,完善城市经济结构 ,用市场法则取代行政原则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农村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可以推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解决农村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女性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其转移总量与速度呈加速增长趋势。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村女性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和转移趋向的分析,提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方向应该是区域内自我吸收和跨区域转移相结合,以区域内自我吸收为主。提出了相应的选择依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引起农村孩子群体心理特征发生嬗变。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进行相应的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