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斌 《领导文萃》2013,(12):23-23
江阴华西村前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去世。盖棺怎么论定?有个事实毫无疑问,他焕发了光热,活出了光彩,让华西村民富了。不过,吴仁宝的成功不能归结为传统集体经济的胜利。传统集体经济,是在一个封闭的集体内,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共享产出;成员不能退出,外面的人也不能加入。吴仁宝的华西村相当于使村民成为股东,分享村办公司的所有盈利;但比本村村民多  相似文献   

2.
吴仁宝,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自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的"天下第一村".  相似文献   

3.
“红旗猎猎飘。小康步步高”。华西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红旗。高举红壤的决策人、领军人吴仁宝。40多年来。他始终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造福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殚精竭力地带领华西人从一穷二白走向文明富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3月18日,原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去世。上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以一种具有政治智慧的方式回应了中国的市场改革,进而促成了华西村的经济腾飞。吴仁宝将华西村的经济从农业转变为制造业和商业,"他把种水稻和养猪的农民变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5.
陈菁 《领导广角》2003,(9):14-16
江苏江阴市华西村,历经数十年风云变幻,始终屹立潮头“红旗”不倒,外界誉称“天下第一村”,当家人吴仁宝以其独特的类军事化管理体制和另类产权的模式,使华西在经济上创造出了“奇迹”,产值获得了数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对于华西村来说,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必然,五千年的农业传统和最近四五十年的政治经历影响,“天下第一村”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诞生……然而,在2003年7月,吴仁宝这位“天下第一村”的老当家歇息了,在做了48年的华西村的当家人后,在华西村7月党代会上,其职务由其四儿子吴协恩接任,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决定退居幕后……  相似文献   

6.
若鲁 《领导广角》2001,(9):58-58
“总的来说,华西村形势既不大好,也不小好,一年稍比一年好。”这是今年74岁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常挂在嘴上的话。他总讲,“我对‘大’字最怕。我们在‘大’字上吃了很多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大办粮食、大办养猪,最后连肉都吃不上。所以,还是‘小’一点好。比如‘小康’就很好”。  相似文献   

7.
赢在机制     
案例来源:江苏华西集团知识点:经营机制 管理机制决策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 2005年年底的一天,在刚刚启用的华西村南苑宾馆会议厅内,"华西村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讲台,顿时吸引了在场的40多家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的关注.他就是吴仁宝.这位曾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之久的老人,以他通透敏捷的思维、睿智而平民化的语言,开始回答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17日,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山东省委联合组织的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报告会。与华西村一样,山东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也是全国闻名的小康村;与吴仁宝一样,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而与华西村走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人均收入八万多元,有车有房,华西村成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际准样本,吴仁宝虽然走了,但华西村的标杆示范效应还在,华西村式的样板也是许多中国农民的"中国梦". 农民吴仁宝 吴仁宝有着一系列的头衔,但在任何头衔前面都有着"农民"二字,吴仁宝也时常用浓厚的方言表示自己首先是个农民. 在华西村建村之初,吴仁宝就围绕制订的《十五年发展规划》,带领华西干群起早摸黑,肩扛手推,重造山河,只花了7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目标,建成了一个全国农业样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华西村老支书吴仁宝一次与外地乡村党组织书记真情对话时,针对“有村支书抱怨他们村的老百姓不听话”的问题说了三句话:“我不怕老百姓不听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