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讲的是哲学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理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表面上看,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则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而实际上却是相容的、统一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它可以用来指导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逻辑上的二分法不是哲学上矛盾的一分为二,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矛盾双方之间可以有中介、中间阶段、过度状态,但这与一分为二的矛盾观是一致的,并不说明矛盾关系由三方面构成或矛盾存在于三者(方)之间,因此"一分为三"的矛盾观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坚毅 《江西社会科学》2004,1(3):179-184
事物也好,矛盾也罢,都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哲学上的最高概括是具体情况(事物、矛盾、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是同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一分为三.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唯一化、神圣化的哲学观点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4.
"矛盾辩证法"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矛盾是一个翻译出来的名词,许多哲学家都是把它当作对立统一来用的,矛盾具备作为哲学范畴的特性,矛盾辩证法同“斗争学”没有直接联系,和谐社会是不能回避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从"认同"到"承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卫东 《人文杂志》2008,69(1):42-48
"认同"概念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来源:美国心理学传统的"认同"研究,符号互动论,以及欧陆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虽然它影响广泛,却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当代,承认理论的代表是霍耐特,他区分了三种承认的政治,把理论来源上溯到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认同"概念不同,承认理论把目标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团结,并把团结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克服了"认同"概念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军 《云梦学刊》2002,23(2):108-109
成语从“酌古斟今”到“卓古证今”再到“作古正经”,其间结构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从遵守汉语规范的要求出发,我们应采用约定俗成的“作古正经”。  相似文献   

7.
合力论揭示社会历史事件的形成是如何加合单个人意志的,体现了历史决定和历史选择的一致,说明了历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表现个人意志(理性)间的冲突与产生结果上,博弈论补充和深化了合力论,使社会科学分析有了可以操作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8.
从"六位"到"三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锐 《学术界》2003,(4):163-170
本文据荆门郭店楚简以及马王堆黄老帛书等出土资料 ,辅以传世文献 ,探讨“六位”到“三纲”的源流。经过分析 ,指出“三纲”所论的对象君臣、父子、夫妇 ,是战国多数学派阐发、评判思想的归宿和标准 ,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定义 ;但是各家思想的出发点并不一致。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是阴阳思想而非儒家传统思想。这其中的原因 ,与战国、秦汉时期儒家的政治命运以及思想界的互动有关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儒家虽然最终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却也牺牲了自身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运用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 ,对“三个代表”和南方谈话的历史联系进行系统考察 ,以阐明“三个代表”思想对南方谈话在继承中创造性发展 ,在运用中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说到"新国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家炎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56-157,141
从清末和"五四"前夕起,国学实际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老传统,一个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新传统.这两个传统至今未能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存在着对新传统--即"新国学"的很大误解,诸如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靠所谓"打倒孔家店"、"全盘反传统"起家的;"文革"受"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影响等."五四"虽有偏激,但并不"全盘反传统".它主张科学民主,与"文革"的个人专制与个人迷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由自由达致责任——关于契约自由的内在规定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自由的内在规定性是从个人本位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契约自由系契约法之最高理念为前提预设。沿着契约形成的逻辑顺序,其内在理路表现为契约关系约束下双方当事人如何由个体自由演进至整体自由、由绝对不受强制达致自觉承担责任,其三大本质体现为"缔约不受强制"、"约定应当遵守"和"违约应负责任",以此构建契约法制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格赖斯构造了一个从说话者的意向到话语意义,再由话语意义到语句意义这样一种非循环的关于语句意义的理论说明。塞尔对格赖斯的观点做了两点修正,其一是把格赖斯关于意义的说明中的效果限制为以言行事的效果;其二是强调规则和惯例在意义说明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塞尔对格赖斯观点的第一条修正是不成立的,第二条修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并从总体上对意义的交流意向论作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从非我化到情感化--论宫体诗与宫怨诗抒情范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江汉论坛》2004,(2):100-103
官体诗与官怨诗的抒情范式体现出明显的不同.情感内质、抒情身份、审美趣味、情感层次的差异奠定了两种范式的具体内涵.宫体诗因为主客体之间处于相对自足状态,可称之为非我化型,而官怨诗则因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谐和融合的关系,可称之为情感化型.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刘维开 《晋阳学刊》2012,(2):92-101
1948年底,内战中不断失利,国民党高层都在酝酿撤出南京。此后,从南京到广州、重庆、成都,尽管大多数国民党高层人士主张在大陆坚持,但是,1949年底,蒋介石最终决定中枢迁台,其中原因,主要有蒋认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基础较好,他的关键幕僚亦坚决赞成,以及金门战役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集中表现,作为一个政治发展过程,它包含两个面向不同而又联系紧密的命题,即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民族建设侧重于领土范围内人口的认同与整合,国家建设则强调政权对治下体系结构的贯彻与渗透,二者都属于政治建设的范畴,其核心内容也可以概括为"国民(公民)建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创造性地误读胡塞尔的晚期作品,梅洛-庞蒂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经历了从生存现象学经由语言现象学向存在现象学的过渡,实现了一种不断进行修正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断裂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朱国宏 《东南学术》2001,(1):114-120
如果学术经历从大学时代算起的话 ,那么 ,我是1981年才开始我的学术人生的。那一年 ,我从福建考入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当时的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 ,现在回过头看适处于十分鼎盛的时期 ,许多老教授不仅健在 ,而且仍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 ,如漆琪生教授、陈绍闻教授、蒋学模教授、陈观烈教授、朱伯康教授等 ,系主任则是张薰华教授。而现在也陆续开始退休的著名教授如蒋家俊教授、伍柏麟教授、洪远朋教授、叶世昌教授等 ,那时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承担着政治经济学系的教学重任。譬如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法权观念进行了持续的批判,在此过程中高扬人的价值,并且对价值范畴做了改造,在坚持物的有用性的同时赋予它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内涵。用价值代替权利,对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理念进行重新建构。因此,不是权利,而是扬弃了权利的价值构成他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这为我们探寻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郭沫若为代表,20世纪新诗以"天狗"的雄姿确立了自我主体,并开创出白话自由诗的形式,宣告新诗现代性的获得.中历"水牛"意象过渡,后来诗人转向颂扬"骆驼"精神,自我主体丧失,"我"让位于"我们",自由体转向于古诗体、民歌体,并产生失语症与大话癖等时代症,新诗从诗魂到诗艺都从现代性向古典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