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政府的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对社会总需求进行控制和影响,这种管理的主要途径,则是运用财政金融杠杆来调节供求关系,以实现社会总需求(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加民间投资、个人消费)与总供给的相对平衡。一般的做法是,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市场趋于繁荣时,大都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而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为此,党的十三大和我国国民经济的“七五”计划都提出要把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实际运动中,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绝对相等式的平衡是极少发生的,而可能实现的则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其表现为两种形态:1.社会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2.社会总需求略小于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既是社会经济运动的结果,又是…  相似文献   

3.
一、扩大供给:改革所有制结构我认为买方市场的形成,既是商品竞争的直接结果,更是充分竞争的必要前提。本来竞争是针对着垄断而言的。而要打破垄断,必须首先造成一个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市场。还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就曾敏锐地指出:“使社会生产大于社会的直接需要,使商品的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消费者或买方的市场,是正常开展市场调节的一个前提条件。”(吴敬琏)一旦离开了这个前提,一方  相似文献   

4.
(一)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相反的结论。根据统计局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近几年社会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供给,即使是1990年总需求也仅仅压缩到位。但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如果说前几年是需求膨胀,那么经过近两年多的治理整顿,目前已经是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了。同时,他们各自都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找到自己结论的证据。认为需求不足的事实是,目前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市场疲软,开始还主要是消费品,尤其是家用电器的滞销,继而则波及到生产资料市场的疲软。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用不着多解释,市场疲软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现…  相似文献   

5.
(一) 1988年下半年以后,全国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干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也不例外,同样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局面。主要问题:一是宏观管理失控,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导致1988年消费品市场供需缺口由年初的10亿元扩大到年末的28亿元。全省全部结余购买力累计相当于一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已达到119亿元,尚需  相似文献   

6.
一、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现象的剖析(1)市场销售疲软,企业产品滞销。由于商品在其实现社会价值的环节上受阻,增加了经营的难度,使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2)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我国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多年来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引发出来的。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在供需总量严重失衡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投入加工工业和非生产建设,在工业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的紧张程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术语——“休克疗法”,而且它经常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家争论的热门话题。所谓“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后来被移植用于治疗经济“综合症”——通货膨胀。这种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严厉的金融财政政策和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的目标。由于上述措施具有强烈的冲击性,整个经济和社会在短期内受到极大震荡,甚至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封闭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很少需要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而社会化大生产则必须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这早已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客观实际所证明。愈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愈是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和完善,愈是需要统一的经济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近三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同志从总量、结构以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多次提到了"供给侧"改革。如今,"供给侧改革"无处不在,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爆款热词"。到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出现问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创新性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图破解目前经济增长困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现有需求,挖掘潜在需求,促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相匹配,最终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在谈到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时又指出:“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这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准确、清醒的认识。目前,总供求失衡依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着重解决这一矛盾,以小调整避免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能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进入微利时期.百姓经济与微利时期有着重要的联系,微利时期的经济特征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微利迫使银行降低利息率;投资微利引起物价普遍较低;微利和低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百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制约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微利时期,百姓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市场浮躁得令人吃惊。说浮躁,是因为流通秩序整治不力,使得商品推销的“竞争”变得空前残酷和失去理性;说吃惊,是面对更加丰富但又更加混乱的市场,消费者吃够了商品的“瞒骗”之苦,而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为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反而越来越多,有铺天盖地而来之势。拉开热闹非凡的商品推销战幕,暴露在我们视线里的是一条条——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战线”在商品销售越来越疲软的今天,商品的采购方倒是彻彻底底地翻身了,又稳稳当当地坐在了“钓鱼船”上。热情大方的推销员弄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当前,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该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宏观控制,来达到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社会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大体上有两种因素:一种是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或生产停滞和失业增加;另一种是经济结构瓶颈、效益下降或管理体制不适应等非货币因素。前一种,是短期性因素,主要靠政策来进行短期调节;后.一种是长期性因素,会长久地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需求吸纳陷井”(即因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而吸纳大量货币需求)和“供给压缩陷井”  相似文献   

14.
市场出现新变化198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紧张,出现“一抢、二涨、三乱”现象,仅1988年就出现四次抢购风。1989年市场情况变化很大,出现了“一平、二缓、三稳”的状态,其特点是:“货源充足,市场平稳,竞争激烈,买卖难做”,消费品市场已由消费者“抢购”转变为工商部门“让利推销”。上海金星20寸彩电,同记商场销售时让利220元;有的商店销售春花吸尘器一台让利100元,基本上恢复涨价前的价格。但是市场仍然呈现稳中有旺、稳中有难、稳中有险、稳中有进。具体表现: 1 货源比较充足。目前市场上无所为有紧俏商品,进货也不难,现在不是愁进,而是愁销。有些名优厂家的“一、二把手”亲自出来推销产品,收缴欠款。如新疆毛纺厂、上海电视机厂、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存在于“一个历史规定的发展时期”的一种由“历史规定的社会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话包括两层含义:(1)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2)这种社会生产方式不是人们任意采取的,而是由历史规定的。本文试图在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商品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定”,即它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一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是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在“生产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这个意义上说的、社会内部具体经济组织的生产方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前一种含义上的生产方式称为宏观生产方式,而把后一种含义上的生产方式称为微观生产方式。宏观生产方式说明的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而微观生产方式说明的则是个别劳动的内部关系。商品生产方式意味着一种特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因而指的是一种宏观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17.
研究如何解决市场疲软的文章很多,看法不尽一致。有些同志认为市场疲软是因为票子太少,“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痉挛”,主张用放松银根货币启动方式走出疲软困境;也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出现了供大于求,主张用放松需求“开闸”方式搞新的“起飞”。笔者认为,以上二种看法失之偏颇。解决市场疲软的根本途径应该是继续贯彻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使社会总需求的控制达到应有的力度,社会需求总量适度紧缩和使产业结构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8.
王格 《社会》1988,(11)
在改革开放这个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整体的、个体的、表层的、深层的观念和行为都在发生着空前的巨变,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不断涌现,由此汇成了一道道眩目的“社会光环”,一排排灼人的“社会热浪”,这其中有经商热,海南热、大学生求职热,也有研究生退学热、出国热,还有本文要分析的“第二职业热”。所谓“第二职业热”。是指人们在谋生的职业(第一职业及其劳动组织)之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报酬的其它职业劳动或不是为第一职业劳动组织贡献的相同职业劳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职业热”,产生于中国当今这个传统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个经济领域里要逐步扩大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和比重,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和更好地解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经济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几年来,我国坚持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推动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隐性劳动”作为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学概念,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提供了创新性解释,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背后折射出行业发展中劳动的“隐性化”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主要发生于社会工作者与购买方、落地方及服务对象等互动场域,包含被动面向和主动面向,主要涉及对劳动的漠视与模糊。非平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本土有限的利他文化观念以及规范阙如的行业生态分别是引发社会工作劳动“隐性化”现象的政治、文化和专业机制。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可能引发多重后果,主要涵括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受到阻碍、公共性精神培育陷入困境及“半专业化”发展局面延续等。克服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需要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场域合作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