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译”是自上古时代以来就受到重视的文化事业。“译人”承担着文化交流中介的重任。马建忠很早就在《拟设繙译书院议》中提出,翻译人才应“长于汉文”,“长于古文词”。陈乐民著文《难哉译事》,指出如果“译者国学修养有所欠缺”,将很可能影响译作的学术质量。他说,遇此情形,“当然最好还是查出原文来”。我们以为“译”之不易,是长久的文化难题。社会期待的好的翻译家,尤应重视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熟习。因为学术著作的读者,自有文化修养,正如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所说,“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以秦汉文献为讨论对象,可以看到外文论著有所引用,而汉译有未能令读者满意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尽管译界就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但我们仍坚持认为好多所谓不可译的原文其实是可译或基本可译的.检验翻译的标准是实践,检验原文是否可译的标准也只能是实践,本文拟大量实例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7.
尽管译界就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但我们仍坚持认为好多所谓不可译的原文其实是可译或基本可译的.检验翻译的标准是实践,检验原文是否可译的标准也只能是实践,本文拟大量实例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8.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9.
可译与不可译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如硬币的两面,是看待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和人类思维的同一性,构成了可译存在的理论依据。但只要文化差异和科技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存在,不可译就势必会继续存在下去。可译或不可译的程度高低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工作中,我们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尽量提高可译度,保证文本中的信息得到尽可能完整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指出语言的基本可译以及可译性限度的客观存在,从语言和文化上的可译性障碍克服两方面具体分析提高可译度的可能性。随着思维的深化,译者的努力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可译度的提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产品的跨国流动,国际产品责任案件日渐增多。如何解决国际间的产品责任冲突,一方面有必要对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应该对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原则有一个恰当的价值定位。唯有如此,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国际经贸往来才能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我国急需完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学历者——尤其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高学历失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非自愿失业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本身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内部配给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仍然不完善,需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市场调节功能;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3.
关于信贷配给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信贷配给的原因及信贷配给条件下信贷市场的均衡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没有考虑产权、制度以及借款人素质等因素对信贷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这一理论是不完善的。其实 ,在借贷关系中 ,贷款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失去了对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而借款人作为资金的使用者 ,虽不具有对资金的所有权 ,但却拥有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这就导致了一种残缺的产权关系。客观上需要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护这种残缺产权 ,但现实中仍缺乏这样的制度体系。正是这种产权残缺和制度缺位导致了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学研究面临着基础理论创新不足和实证研究匮乏的双重问题,同时缺乏理论与现实的中介环节.行政学研究的基本品性与内在缺失提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是联系经验研究与综合理论的纽带,一方面,它可以被经验直接证明,但又不是经验的简单概括,可以为经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它不满足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可以为抽象的理论提供现实基础,从而增强综合理论的解释力.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改革实际,选择论域有限的现实问题,充分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并完善行政学的中层理论,就能不断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服务于公共行政改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后,美国文官制度经过不断地改革,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与此同时,官僚政治和官僚主义也开始增长和泛滥,目前,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任务不再是完善官僚制度,而是要消除官僚制度的弊端。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短,各项法律和措施运行得不系统、不完善,所以,中国的文官制度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继续改革、完善和发展,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社会物质文明愈发达,交际手段、传播媒介愈现代化。人们需要保留只属于自己内心世界安宁和与纷繁复杂的外界相对隔离的私人空间,并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隐私权保护迫切需要得到健全和完善。而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因其在大学期间业已成年,又因是学生身份,受到学校相关制度的管理。如何界定其隐私,保护大学生的隐私空间是平衡高校学生的个人自由与校园秩序,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精神损害案件的发生,给我国行政精神损害的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存在很大缺陷,亟需完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立法完善之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姻法》(修正案)中对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完善,然而从法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婚姻法》(修正案)中有关夫妻财产制度的具体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进一步完善,以适应调整新时期婚姻家庭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分为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私人实施具有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我国《反垄断法》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公共实施,对私人实施的规定相当模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协调好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关系,从而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证据失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另方面可以损害实体正义。为了克服、减轻证据失权制度的消极影响,但凡采证据失权制度的国家,均规定了严格的失权保障措施。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证据失权制度,也需建立完善的失权保障措施保证证据失权制度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