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一典型情节的概括,是为典型性格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的。我们称《呐喊》《徬徨》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史诗,并不是说,这两本小说集,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的一切细节真实,因为《呐喊》和《彷徨》,在小说形式里,是短剑,而非长篇巨制。就鲁迅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小说也不以细致的工笔画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呐喊》《彷徨》的署名、篇名、地名、人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揭示出作者命名的深刻含义及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并对命名的总体特征作了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最关注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呐喊》《彷徨》中不同类型、各具特色但命运无不凄苦悲惨的女性人物,分析妇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她们的愿望、要求,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是展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物性剐关系和早期女性主叉意识的典型文本.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性别意识,事实上,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创作相比,<呼啸山庄>对传统的两性原则和父权意识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颠覆,展示了男女两性由原初的和谐到对立再到和谐的艰辛历程,且在解构的同时,力图建构一种新型、理想的两性关系,寄寓了作家对自然和谐的两性世界的向往与期盼.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结合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对其核心问题———分工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剖析了分工的社会功能,旨在探讨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搜集的神异话语系统解读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先秦时期的神异话语呈现敬而畏之的特点,两汉带有政治伦理色彩,及至魏晋神异话语篇章数量大增,作为志怪戏谈,唐代的神异话语作品则成为文化史奇观,体现了以神性说人性、以奇闻喻人文的另一种真实。《太平广记》在宋初集结成书,是社会文化思潮推动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而且是富有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他能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迅速行动,不失时机.他常常是一副温厚良善的态度,有时几近木讷,实际是善于妥协,极能成事.在吴蜀联盟的战略上他坚如磐石,他的存在决定着吴蜀联盟的存在,亦即意味着吴国的存在和魏蜀吴三国均势的存在.他"荐统以助刘"的行为有着动人的光彩,他具有超时脱俗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参照明清时期商人的现状和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商贾形象,塑造了三类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诚实本分的小贩,道德败坏的奸商,重义轻财的儒商。从这些商贾形象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的认识是正面的,同时,不难发现《聊斋志异》里的商人也具有缺乏自信心、自主性、个性不够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虞博士出仕而超脱,身仕而心隐,把道家精神渗透于儒家生涯中,对世俗采取不执不拒的“大隐”态度,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他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基础上,表现出乐天知命的“天怀淡定”,其性格核心是中庸之道。他的中庸心理状态,和谐平宁,淡泊自足,却缺少冲破平衡宁静而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这与西方文化传统所哺育的个体人格精神,各有长短利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和丰富深刻的形象意蕴而熠熠生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并不以客观直接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而是以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内容,以神仙灵怪与超现实情境为描写客体的;与此相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也并不是一个现实化的普通人物形象,而是一个超现实的幻想人物,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幻想和精神追求。孙悟空的形象究竟体现了人类怎样的精神幻想、精神追求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人类幻想的实质——超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讽刺是一种幽默,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讽刺,具有真实性、矛盾性和技巧性.真实性,表现为鲁迅小说的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的结果.矛盾性表现为对事物矛盾本质的揭示.技巧性则表现为语言具有讽刺特点. 相似文献
19.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以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的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