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1):93-96
“风神”本指人的风采神态,也有人用以指诗词的艺术风格。“风神”一词既指稼轩其词的意境和又见稼轩其人的风采,稼轩田园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神,大体分为俗我之境、忘我之境、大我之境三大类。  相似文献   

4.
"物境"是王昌龄"三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境理论源自佛家"境"的思想,其内涵包括创作心态之物境、诗中具象之物境和艺术鉴赏再造之物境。作为现代意境理论的一部分,"物境"说具有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凝炼语言与朦胧形象的融合;以心游物,心入于境,重视心的作用;自然灵动的生气。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佛教的“阿赖耶识缘起”论的特质入手,论述了佛教的“唯识无境”论对美学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所讲的“艺境”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家祥 《江淮论坛》2009,(3):154-159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他所谓的“艺境”不仅是指艺术品所描绘的活泼玲珑的生活天地,更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宇宙的节奏和生命的律动,因而是意境与气韵的统一体。宗先生将意境明确区分为三境层,将气韵明确地与易道的阴阳相联系,是对学术史的重要贡献。对意境与气韵作一体化的描述之所以可能,在于宗先生兼备哲人与诗人的气质,醉心于澄怀观道,而气韵与意境正是艺术活动中作为字宙人生本根的道的体现。注目于玄境使艺境理论诗意浓郁,但在逻辑分析的确定性、清晰性和系统性诸方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王昌龄第一个把"境"引入诗论,倡导"纵横"思维,阐述"境思"理论,提出"意境"审美范畴,是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一个重大转折。"境思"成为了中国诗歌以心灵自由为特征、强调主体情感抒发的基本思维模式。从"象"思维到"境思",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次富有历史性跨度的心灵横向超越。这一思维变革的价值,远远大于"意境"概念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琳 《云梦学刊》2002,23(3):86-87
诗中创造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似我之境”三种不同层次的时空境界 ,三种境界统一于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之中 ,使诗人和读者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宇宙之中思考着人类和自身的终级意义 ,这就是该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船山诗词的“梦境”是他在特定心理空间对审美意象进行审美观照的生命精神家园。在他审美生命态度升华的“气韵说”与“幻境”梦、审美生命意象建构的“情景说”与“清境”梦、审美生命体验节奏的“势意说”与“壮境”梦相印证下,有着浓郁的古典生命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学是一种立足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诗学传统。它以“情志”为诗歌的生命本根,“兴感”为生命的发动,“意象”乃生命的显现,“意境”则是生命经自我超越后所达到的境界;而在“情志为本”的前提下,由“因物兴感”经“立象尽意”再到“境生象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生命活动的流程,这也就是中国诗学的内在逻辑。中国诗学的生命论传统具有与西方知识论取向的文艺思想以及晚近的表现论、意志论、直觉论、精神分析诸说各不相同的特点,在开展中西诗学对话与交流中,清除其历史的杂质,抉发其思想的精髓,将能为人类思想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王国维之前,“造境”与“写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使用虽不很普遍,但意指虚构与写实两种不同创作风格,却是十分明确的。王国维揭出这对概念是为了对接与证解西方文论中的理想派与写实派,这是典型的“六朝人所谓格义之法”,或者说中西概念的互相参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王国维使用的“理想派”、“写实派”及其相关概念是西方最一般的美学理论,与叔本华或席勒的美学不存在直接关系,那种将“境界”说与叔本华或席勒美学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境界”说亦中亦西的概念使用特点与理论建构模式,是晚清西学“格义”的直接产物,也是晚清文论转型与理论重构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中,近代意境理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开端。一方面,近代意境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认识论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逻辑起点仍然基于传统美学中“意与境浑”的抒情性表达。“意与境浑”的审美经验是近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介入亦促成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是意境说从传统思想向近代理论体系转变的前提条件。相较传统的意境说,近代意境理论更具清晰、严谨和逻辑的体系性优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中西文化对话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也为意境论在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陈春敏 《兰州学刊》2011,(2):149-151,168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16.
“有我之境”: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友熙 《青海社会科学》2007,(1):127-129,126
本文对“有我之境”这一美学范畴的历史渊源、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有我之境”是一种高亢昂扬的矛盾冲突的美。它要求进取、奋发和超越,显示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精神意志与审美客体剧烈冲突,并力求通过这种冲突而通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从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  相似文献   

17.
尽管金圣叹的“三境”说、“动心”说与西方“接受理论”、“移情”说名称有异 ,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所侧重的方面也有不同 ,但它们之间确有许多一致之处 ,显示了中西文论家具有共同的文旨诗心。这为中西诗学的互照互释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8.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诗或不是诗,就看它有无意境,诗的高低粗细,就看它意境的深浅厚薄。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巳。”所以意境的创造是诗歌创作的中心。古今诗人和学者,在这方面作过不少探讨,兹就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偶然和必然“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就是意境。意境是怎样产生的呢?当景象事物与诗人隐藏在内心的感情偶然碰合的一刹那,就产生了“灵感”,诗人造境就从这里开始。何其芳同志说:“其实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不落常套的构思。”这样看来,意境的产生是偶然的。毛主席在《送瘟神》的前言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  相似文献   

20.
《海市》的作者杨朔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写散文,总是要努力“寻求诗的意境”。所谓诗的意境,过去有人把它讲得很神秘,“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灵感倏起,飘然而至。其实这不过是故弄玄虚。“意境”,不过就是意与境的统一,说得具体点,就是文章的主题,通过饱含着感情的典型化的画面,场景和形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的一种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