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着七月流火,我们去土家山寨双凤村。去那里,我们是为了寻访一位名叫田仁信的土家老人。老人今年68岁。45年前,即1957年的9月,当时土家族作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刚刚被确认不久,田仁信老人也还是一个后生,作为土家族的代表应邀专程去首都展示“土家风情”。今年5月,首都“中华民族园”开园,园中设立土家寨,老人二上北京,又一回去展示了“土家风情”。古老奇特的“土家风情”由田仁信老人向世人展现,因而他被称为“土家第一人”。老人世居双凤村。双凤村,地属永顺县的和平乡,坐落在海拔700余米的双凤山的山顶上,距永顺县城20余公…  相似文献   

2.
简讯     
部长怀念维吾尔族“父亲”今年4月,文化部部长王蒙托人带给他“父亲”一件阿拉伯铜壶,此事在伊宁市传为佳话。王蒙部长用维吾尔语对新疆客人毛兰艾力说: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阿不都热合满老人。“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伊宁市巴彦岱乡后,他老人家把我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伊玛目麦麦提明·马木提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对记者说:“我在北京每天仍坚持五次礼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团的驻地,记者去采访他时,麦麦提明·马木提刚刚面向圣城麦加的方向做完虔诚的礼拜。他告诉记者,1986年他曾去麦加朝觐,2001年又和新疆及其他省的十多位穆斯林再次去麦加朝觐。麦麦提明·马木提现在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是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老人头戴小白帽,一袭驼色长袍,穿着维吾尔族的高筒靴子,面容谦和慈祥。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人代会,麦…  相似文献   

4.
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和楚青的爱情故事也如他的戎马生涯一样,起伏曲折,欲擒故纵,富有传奇色彩,令人称奇。1948年春,粟裕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一天,他去军部教导队挑选学员,准备充实到支队机关。一进教导总队,粟裕发现一个学员正在教室里静声屏气写毛笔字,走过去一看,“还我河山”四个娟秀的大字印入眼帘。他禁不住脱口赞道:“好一个‘还我河山’,写得好!”写字者闻声转过身来,却是一位端庄、秀气的姑娘,倒把粟裕弄得一愣。“这是粟副司令员。”陪同者介绍说。“首长好!”姑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花痴”、“书痴”的佳话。可谁听说过“树痴”呢?晋代诗人陶渊明门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吟诗作赋,诩诩自娱。如果他有幸跨越1,600多年活到现在,定会欣然拜访号称“树痴”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公社大庄大队土族老人刁旦吉。尤其听到刁旦吉老人十年如一日,带领他的六人营林队栉风沐雨,爬山  相似文献   

6.
云南解放初期的一次剿匪战斗刚刚结束,副排长王克荣被团长叫去了,团长对他说:“克荣同志,上级要叫你这神炮手改行了。”王克荣以为首长要交给他什么用不上炮的战斗任务,习惯地立正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团长接着说:“好,现在你带两个战士到傈僳族聚居的古永、猴桥、黑泥塘一带去办流动文化馆。”  相似文献   

7.
青春无语──选择无悔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邬世碧的青春却不尽如人意。1969年,20岁的她随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流被下放到偏僻的龙山县贾市公社。10年后,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的她才回到生活条件稍好的里耶镇。回到镇上不久,她又遭遇了新的不幸:丈夫病逝,仅留下她和最大才10岁、最小才37天的4个孩子。面对残酷的命运,她默默无语。就在这个时候,镇里领导给了郭世碧一次选择工作的机会:要么去镇综合厂当国营工,要么去镇敬老院做临时工服侍老人(当时,镇敬老院唯一的一个兼职工作人员已退休)。她的兄弟则要求她去当个体…  相似文献   

8.
用心生活     
在我国大中城市,近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我北京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位传媒多有报道的商界才俊,除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参加一般性的公益活动外,他还暗暗负责起了他所在的居民小区两户鳏寡老人的日常生活。按说依照他的财力和能力,如果捐出一笔钱来,把老人安排到福利院去安享余生,实在是易如反掌。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把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位老人一起接到了自家共同生活。他和妻子、女儿把两间朝阳并带有宽大阳台的屋子让给了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擦身按摩读报看病洗澡,以至于每当他和家人在天气好的时候用车推着两位老人到花园散步时,新搬来的街坊都会说“你爸妈的气色近  相似文献   

9.
罗水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西部。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民风古朴。土家“六月六”祭祀活动及茅古斯舞,代代相传,从不曾中断。1993年,该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该乡的传统文艺节目茅古斯舞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亮相,一时名冠京华,主持人称“罗水乡的茅古斯舞人人能跳,老人能跳,小孩也能跳”。1999年11月,经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第八届年会的47位专家考察与审核,罗水乡被正式命名为“罗水茅古斯民俗文化村”。2001年古历6月6日,该乡隆重纪念土…  相似文献   

10.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11.
上个周末回家,妻子告诉我:前两天阿不都热音大叔到家里来了,邀请我们6月去他家做客。妻子回答他说:有时间我们一定去。阿不都热音是一位77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我和他交往已经8年了,是忘年交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正当常人都在为养儿育女能否考进高等学府发愁时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龙口村却传出一个奇迹 ,一个由“瞎子、瘸子”为主的三名侗族残疾老人组成的贫病之家却培育出了两名大学本科生……英俊潇洒的“沈帅哥” ,救了8个孩子 ,却没有了一双眼和一只手 ;儿子还不到半岁 ,就像父亲一样成了残疾人……残疾世家的故事还得从40年以前说起……沈先述原本是一个血气方刚 ,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 ,因他集文化、医术一身 ,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他为“沈帅哥”。1949年12月18日 ,沈先述的人生改变了。这一天 ,他失去了一个温馨的家 ,但他挽救…  相似文献   

13.
马伟 《中国民族》2008,(9):51-52
他来到宁夏时不满18岁,如今已成为花甲老人。他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宁夏的小麦育种事业,他培育出的“宁春4号”小麦,不仅成为宁夏灌区小麦的一号品种,而且在全国都是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良种之一。 他就是被誉为“宁春4号之父”的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育种专家——裘志新。  相似文献   

14.
新型的一家     
这件事情发生在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公社沙拐大队大壕生产队。一天,我到一家蒙古族社员家里去串门,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头坐在炕上,地上的一个中年妇女正给他点火抽烟。我顺便问:“你家有几口人?”“有六口,三个孩子,一个老人,还  相似文献   

15.
谈谈黑龙江省民族经济工作的“三个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黑龙江省民族经济工作的“三个战略”问题李祯镐黑龙江省民委对1997年全省民族经济工作提出了“三个战略”,即产业化战略、立乡项目工程战略、扶贫攻坚战略。现在我就“三个战略”谈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一、关于“产业化战略”省委、省政府对1997年全省经...  相似文献   

16.
分忧谷 《民族论坛》2004,(11):31-33
2004年10月,古城资阳已经是凉风习习。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13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肩挑病妻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寻找良医的同时,他利用被病魔折磨得形如“木乃伊”的妻子,向人们“现身说法”,让人们警惕风湿病……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患难爱情故事。七旬老人发出撕心呐喊衣衫单薄的七旬老人赵贤成,挑着一副一头箩筐、一头菜篮的鸳鸯担,迈着沉重的步子,走长街串短巷,在城区八角井的一处宽敞地面上放下担子,人们这才发现,箩筐里装的是衣物、厨具等日常用品,但菜篮里装的却不是蔬菜食品,而是一个形如“木乃伊”般的可怜老妇人。…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固原市市长马汉成的一位朋友,去看望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生活在北京的老领导。这位老领导一见他就关切地问道,西海固的老百姓现在能吃饱肚子吗?马汉成的朋友回答,这早就不是问题了,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相似文献   

18.
傣族干部刀安太同志,是云南盈江县新民镇乡党支部书记,最近被评为全省农业先进工作者。刀安太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参加生产劳动来领导生产。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肩荷锄头,腰插镰刀,一到村社,就直接深入到田间去,边劳动边做工作。干部说:“要找刀安太,到田里才能找到他。”群众说:“安太没有干部的架子。”  相似文献   

19.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20.
8月14日,新敖乡居民点,玛茹莎搂着她心爱的“大崽”。使鹿鄂温克的传统,在这温情脉脉的对视里延续。【大洋网讯】“鄂温克的狩猎、驯鹿文化没有和其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机会,她要么生,要么就是死”。“因为这个民族需要发展,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她发展,因为政府需要她发展”。“所有的一切给予了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一种外力的干预,所以这个文化将不可避免地有她的硬伤。”—————白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只有生命得到保证,文化才能得到传承。总不能因为要保留传统文化而让一个民族永远生活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在生态移民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