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词性词义发展变化情况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古汉语虚词分为不变的、可变的和多变的三类。 古汉语有少数虚词,其词性词义的发展变化比较复杂,如“之”、“其”、“而”、“以”;或词性虽然单纯,但词义的发展变化很多,如“于”:可以叫古汉语多变虚词。对于这类虚词,如果能说明其词性、词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不同条件,就不仅有语法理论意义,而且有较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还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可变虚词。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5.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所”字有一种作为后置词的用法,即用在一个名词后面,提示处所,有些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或“那儿”,有些则没有办法确切地对译成现代汉语。这种用法迄今未被很好地讨论。本文以《史记》中的语料为基础,对“所”字的这种功能作一分析。一、后置词“...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近著《古汉语虚词》,系就其旧作《文言虚词》增补而成。是书选取古代虚词百余条,并连及若干复词、词组,阐明词性,概括用法,条分缕析,详而不烦,颇多精辟之见。吾反覆研读,启迪殊深,然亦时有所感,遂成札记约二百则。兹录其扼要者,予以发表。非敢妄议得失焉,谨示拾遗补阙之私忱耳。并望杨老及同道诸君不吝赐教,开导愚蒙!  相似文献   

8.
引 言 “所”字是个迷人的词。它跟“之”、“者”一样,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对古汉语的句法变化立了大功。“所”字词组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很难琢磨的句法结构。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古文献《尚书》开始,直到近代都运用着它,并且频率很高。至今在书面语和知识分子口  相似文献   

9.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如、则、乃”等词古音相近,又常通用。《经传释词》、《词诠》对这些通用的词例有的作过训释,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训释的语音根据、用法的由来,因而使人感到同一“而”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传统虚词教学中尚存在许多弊端.如何改革虚词教法,学界甚少论及和加以探讨,大都采取忽视或回避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虚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的避难趋易心理.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机械性地照本宣科,只注重对虚词个体的阐释与分析,而缺乏整体的对比和把握;既忽视其成系统、有规律的一面,又不重视与教学对象的沟通与交流,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步骤:第一,在形式上,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激发其学习热情;第二,在内容上,古今对比,同中求异,既指出其古今相同的一面,又找出其“微殊”之处;最后,列出表格,加强直观性,以深化记忆.优化古汉语虚词教法,对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者”“所”是古汉语中两个难解的词。关于其词性、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具体用法等,在语法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经过多方比较,出提自己的见解,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虚词“既”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与连词时几种常被忽视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有若干虚词意义繁复,用法灵便,值得注意,虚词“竟”即为其中之一.在古汉语中虚词“竟”的意义目前为大家公认的只有三项:(1)副词,表最终结果,相当于“终于”;(2)副词.表意外,相当于“居然”;(3)介词,表动作终止的时间,相当于“直到”.但《红楼梦》中虚词“竟” 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们都是从古汉语中“竟” 的较早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就  相似文献   

16.
俞敏先生为古汉语虚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向。他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仅依靠汉语古文献内部证据的局限,将与汉语同语系的藏语的语法作为虚词研究的重要旁证;借鉴了俄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语言的语法及汉语各地方言的语法来对古汉语虚词进行研究;并运用语流音变对王引之提出的声近义通等现象进行了精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描述实词虚词化现象入手,论析实词虚词化的三个原因及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常用虚词“口老”在吴语中是表示连接、提顿、语气的助词。这三种用法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 ,其用法源自唐五代以来的近代汉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虚词作为表达古汉语语法的手段之一,正确解释引例中的每个实词的词义,这有助于我们对虚词的进一步掌握。本文针对《古汉语虚词通释》引例释义中值得商榷之处进行了探讨,并归结造成错误释义的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