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分析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内在机制,采用中日两国数据对中央和地方层级政府结构的公共投资同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日本和中国虽然都采用分权式的公共支出政策,但是对于经济增长和投资促进方面所起到的机制不同的,尽管日本的资本形成同GDP增长率相关性不强,但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公共投资能够较好的促进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之不同,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在促进固定资本形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公共投资的需求机制、供给机制、融资机制和’效率机制四个维度对中日两国进行了综合性的制度比较.认为日本的公共投资的经验在于其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其支出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而促进增长.  相似文献   

2.
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前的现实经济状况 ,我国应注意对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主要可以通过调整优化国债投向和结构 ;降低税负 ,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增长 ;加大实施消费性财政政策的力度 ;全面强化财政政策的公共职能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 ;货币政策适当宽松 ,加大支持经济的力度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引起的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均能促使经济增长内生化.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隐含着极为重要的公共支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可以通过促进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知识积累程度和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实证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因素,使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用两个指标分别来度量公共教育支出,一个是各地区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另一个是各地区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财政分权制度等。重要的研究发现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教育支出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国有经济在经济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就会削弱教育事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大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和公共教育投入比例都比较低;省以下财政体制对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的挤出或挤入效应不仅表现在规模或总量上,而且也体现在结构上。从优化政府支出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1991年-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我国政府投资性支出、非民生消费性支出和民生消费性支出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实证的结果表明:政府投资性支出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不大;政府非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城镇私人消费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而对农村私人消费影响不显著;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会“挤入”农村私人消费,而“挤出”城镇私人消费。因此,为促进私人消费,今后政府可转变调控重点,减少投资性支出,增加对城镇居民的非民生消费性支出和农民居民的民生消费性支出;通过减税或转移性支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适度产出比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促进国民社会福利提升的发展机制,由这一比例决定的公共投资规模是社会福利提升的社会基础。东亚各国经济若保持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其公共投资应纳入这一发展机制。依据这一原理建立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福利生产函数,比较这一比例对二者社会福利的影响。中国社会福利处于规模收益上升阶段,人均财政支出的增速高于人均消费增速,而人均消费支出的社会福利弹性系数高于人均财政支出,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外部性作用;日本的社会福利处于成熟阶段,极易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人均财政支出主要起调节和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相互融合影响社会福利,人均消费增速低于人均财政支出,但其产出弹性高于人均财政收入,经济体系受国际市场摩擦负外部性的极大影响。为此,应从调整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投资比例入手,实施财政支出政策以促进东亚各国社会福利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共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政府公共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多项公共支出变量为非平稳的二阶单整并与总产出及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额等经济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生产性支出、政府机构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3)非生产性支出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经济增长只是政府机构支出增加的长期原因.经济增长反方向促进非生产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增加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公共产品供求矛盾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需求不断增长是公共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产生源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的垄断、政府能力不济、官员腐败而导致的供给效率低下,以及社会环境变迁公共事务的快速增长,公民对公共产品消费的需求刚性、需求偏好等因素.要化解矛盾,除了合理引导公民理性的需求外,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打破政府垄断,推进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质量和数量;调整公共产品的结构,保证重点、公众紧急需要的公共产品的优先供给.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惊人成就,然而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差别扩大、社会保障薄弱,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亟须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和提供更多的公共消费品。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企业要求减少税赋的压力。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消费品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继续改革税制,优化税率;继续缩小政府消费,提高政府效率;加大扶贫力度,建立可行的私人捐献免税法,鼓励私人扶贫;发挥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和筹措资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的改革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公共支出效益和控制支出规模膨胀,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在公共支出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公共部门中引进市场机制和实行承包,加强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竞争;在公共部门的劳动供需关系上引进市场机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通过使用者收费制度和降低供应成本,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等。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措施和经验,以提高我国公共支出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农户在生产与生活中的资金缺口构成了农户的融资需要,但形成金融需求则还受其他条件的约束.通过分解农户的支出结构,发现随着农户的市场交易范围扩大,农户的消费性需求在日趋增长,特别是住房、医疗与教育投资适成为拉动农户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强大动力;生产性金融需求则主要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家庭类型、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以及赊销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户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公共产品投资,将进一步改变农户资金融入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近20年来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在促进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公共资源效能,增进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监督,改进政府形象,提高政府资金运作效率,公共部门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运用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公共支出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政府消费中的两个支出形式--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主要结论是: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都很不足;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看,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比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更有利于改善公平的初始条件;从政府投资支出转向政府消费支出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理论依据,对我国1989~2003年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罗斯托和马思格雷夫的结论:公共投资对于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致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及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对消费性服务支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支出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消费结构也有了一定升级,但是总体来说比例还不平衡。基于全国30个地区1997—2011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具有消费刚性,前期的消费性服务支出与当期消费性服务支出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个人可支配收入能在较大程度上显著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支出;服务价格指数提高会带来消费性服务支出的增加,同时服务的绝对消费量也有所提高;收入差距的增加,会降低消费性服务支出的整体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则与增加居民的消费性服务支出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1979-2006年分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考虑分税制改革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的提升了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扩大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消费需求 ,其中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只有增加消费需求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启动消费市场将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启动消费需求的必要性、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回归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经成为限制农村消费的最大障碍,农村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较高,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消费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从生产资料需求与生活资料需求两个方面,对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契机。一是增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四是调整农村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非常注重利用政府公共投资的扩张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但近年来城镇化中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地方经济运行质量与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累积等一系列矛盾和投资低效率问题已经成为极大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采用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对1995—2011年东、中、西部政府公共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改进都不太理想,政府支出并没有显著提高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政府公共投资整体规模和区域分配上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