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魏之际,道教的创。入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道教有很大发展。记录道教人物的杂传大量出现,成为六朝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色。《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的道教人物杂传,数量超过了佛教人物杂传,但从记载历史的角度来看,则夹杂了不少虚构和假托的成分,不如佛教人物杂传翔实。本文将六朝道教人物杂传及有关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西游故事中弥勒的信仰和消隐、毗沙门天作为主要护法神的短暂出现以及最终以观音独擅其场。唐五代寺院俗讲等形式使西游故事出现神魔化倾向 ,宋、元、明佛教民俗化给西游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写梦都是古典小说由来已久的题材之一。由先秦至唐代、新罗至李氏朝鲜,写梦小说演进之迹相当明显。这种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小说文体本身渐趋独立、成熟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的影响。这里以中国唐代的《南柯记》和韩国新罗时期的《调信传》为例,从佛教与写梦小说的关系,以及佛教在中国、韩国的传播及其对写梦小说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发现在唐与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传播对写梦小说有着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传与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印度佛传丰富,传主释迦牟尼由世尊成为救世主,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中国僧传发达,基于深厚史学传统的僧传,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的历史意识.佛传僧传既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又有相同的文类特点,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既有印度佛传对中国僧传的影响因素,也有中国史传文化对印度僧传的反馈作用,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密教产生于印度,是佛教晚期的一个宗派,约于8世纪中叶经西藏传至白族,标志着佛教的正式传入,至此之后佛教在白族广为盛行,因而对白族的文化,尤其是对神话传说的浸染至深,主要表现为:借用佛家术语或名物,如袈裟、须弥座、活佛等;产生众多与佛教人物相关的故事,如观音、牟伽陀、大黑天神、阿育王等;反映佛教史,如佛教在白族的传播及接受状况,佛教与巫教、道教之间的斗争;蕴涵一定的佛理意味,如报应观;记载与佛教相关的逸闻趣事.之所以产生众多与佛教相关的神话传说,或由民众表达自身愿望,或僧徒们出于宣传佛教、增强佛教影响力、扩大佛教受众的需要所致.  相似文献   

6.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外传记中的类传,是专门记载性质相同、行为相近的僧侣、道士或世俗教徒事迹的一种传记形式,它产生于魏晋时期,以后代代相承,颇有发展。其中《高僧传》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僧人类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则记载了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总计56人西行求法的事迹,是一部具有国际意义的僧人类传。明清以来,民间佛教与居士佛教开始发展起来,因此,描写世俗教徒的类传也得到发展,清代彭际清所编的《居士传》,可谓居士类传的集成之作。僧人类传在形式上受到史传中的类传的影响,但是在记载内容、思想观念和叙事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史中的孝子传以叙述孝子及其孝行为主要内容,是宣扬儒家传统孝道观念的主要阵地。与早期孝子传不同的是,中古正史孝子传在叙述孝子行孝的过程中开始掺入诸多佛教元素。除却中古时期佛教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影响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佛教的主动适应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为弥缝儒释双方在孝道层面的争执,佛教元素自始至终以助孝手段出现于中古正史孝子传,且并未动摇儒家的孝道地位,因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带有佛教特色的孝行通常给予正面的评价,这为孝子传接纳佛教元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融入孝子传的过程中,佛教元素也充分借助了已有的且日渐成熟的孝感叙事模式。中古正史孝子传中对于佛教元素的接纳,为我们认识佛教本土化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9.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人东南沿海等。佛教传人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佛教传  相似文献   

10.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11.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不同,路线不同,派别不同,各族对佛教教义的接受信仰和领悟,都会影响到佛塔的建筑。云南佛塔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具有中土佛教风格的汉式塔,有南传佛教建筑风格的傣式塔,具有密宗教派建筑风格的金刚塔,具有喇嘛教风格的藏式塔,云南佛塔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至日本后的200年中,一直未出现拥有正式授戒资格的"三师七证"共十个僧人齐备的现象。当时的政府担心因逃避租税、课役而私自剃度的僧人增多,会动摇律令国家的基础,故欲确立和管理尼僧的制度。聘请授戒师僧,对于弘扬佛教和维护国家稳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妙方。为了推动日本佛教的兴隆,鉴真和上于天平十五年(743)十二月,与弟子们一同从大明寺出发,踏上了艰辛困苦的传法旅程。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藏区的复兴与青海丹斗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发祥地。经“三贤哲”、喇钦·公巴饶赛等佛教大师的不懈努力,在这里招徒建寺,积极传法,为多康地区培养了众多的佛教僧徒,并逐渐形成了佛教复兴与传播的中心,进而又为卫藏地区培养了佛教复兴骨干力量,从而带动了佛教卫藏乃至整个藏区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民族大学伍琼华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南传佛教资料辑录》由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南传佛教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者对中国南传佛教的研究为时尚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尚未有学者对中国南传佛教进行专题研究。此后的研究成果散见于从事边疆史、民族史及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如:田汝康、姚荷生、江  相似文献   

15.
史浩、史弥远父子对普陀山观音灵异多有宣传和推崇,这主要源于其家传佛教信仰和其时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确立。因对普陀山观音灵迹的崇拜,史浩并在东钱湖建立“补陀洞天”以供奉观音。史氏父子在普陀山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的描写,凸显了星云大师从"人间佛陀"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轨迹;本传中贯穿着"了生脱死"的修行思想,通过塑造一个颇具"人情味"的人间佛陀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意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传》也是很有特色的。本传采取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的写作模式,延展了作品的时空维度,扩充了作品信息量,通过情感渲染更有效地实现传教弘法的目的。本传大量利用独白和对话建构起一种权威叙事,更便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明确表达。本传多化用典故,取喻作比,将艰深的佛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本传中常见对比性叙事框架的建构,使情节更有戏剧冲突感,并通过对比衬托出佛陀之伟大、佛法之神圣。《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佛教与艺文结合,以文学弘传佛法"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在佛教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佛传创作和"以文弘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晋佛教比较研究王治新一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何时,曾经是一个众说纷坛的话题,佛教在同道教、儒教的长期斗争中,为求得其生存发展的合法性根据,往往自高身价,将其传入时间提前到很早,但说法却并不一致。《魏书·释老志》称汉武帝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王荣国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慈恩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由于隋唐统治者的倡导与扶持,佛教各宗派在全国各地流行。本文要探讨的是,这些宗派在福建的传...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史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进行文字改革,完成了后期形成的藏文大藏经的主要科目及其经论翻译的基础,使得佛经翻译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