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宝卷的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宝卷非文学作品,故不能笼统将宝卷定义为"说(讲)唱文学"。作为"非遗"的宣卷和宝卷,应弄清近现代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传承的民间宝卷及其演唱形式和它们所依附的仪式化信仰活动。常州地区现代仍存在抄传宝卷为功德的观念,不存在民间宣卷艺人的"秘本"问题,宣卷形式仍为"木鱼宣卷"。宝卷文献的整理,应发掘和选择民间抄传善本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2.
江苏常熟地区的宣卷活动是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的木鱼宣卷,宝卷、宣卷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宣卷的技艺产生了变化。表演形式、基本曲调、宝卷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前观察,常熟宣卷是一种结合民间信仰,植根于常熟人民生活中的仪式活动,且能在不改变原有核心精神的情况下,不断地自我发展、创新,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中有很多描述尼姑宣卷活动的情形,其详细程度及所占篇幅,在我国小说作品中属仅有的一个现象。《金瓶梅词话》中所反映的尼姑宣卷活动是我国民间宗教文娱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而这种形式历史上也仅在山西介休一地实际存在。本文拟将这一书一地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做对比研究,由此认定山西介休当是《金瓶梅词话》中尼姑宣卷本事来源地。  相似文献   

4.
江苏常熟地区(包括1961年从常熟地区划出建置的今张家港市部分地区)的“做会讲经”,属于苏州做会宣卷的一个分支。同苏州做会宣卷和宝卷,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地区特点。该地区流行的“拜香”(香卷)与“做会讲经”(宝卷)是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对该地区火居道士(现在也说唱某些宝卷)是否可作为“宝卷”纳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质疑。“常熟宝卷简目”是据该地两位讲经先生收藏、演唱的宝卷编成。  相似文献   

5.
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清朝初年,宣卷与评弹并列为江南两大曲艺.苏州胜浦镇是苏州宣卷的一个集中地,种类上既有传统木鱼宣卷,也有丝弦宣卷;曲式主要为上下句式的单曲体结构;曲调以南方调为主,兼及采花调、五更调、夯调等江南民间小调,具有宗教性、散韵结合、吴侬软语等艺术特点.宣卷内容大多为扬善惮恶、睦邻友善,对当代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字化保护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视角,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的图片、声音及图像等,形成计算机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储存、展示和传播,以期实现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理解不同于其前的清学史家。他以常州地区特有的学风与宗尚为关怀来研究常州地域学术,其观察着眼点不在于具体单一的学术形态,而在于常州经世致用的内在学术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张舜徽以"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为标准建构了囊括常州今文经学谱系成员及常州其他学者在内的常州学术谱系。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独特理解突破了长期以来理解常州学术的"公羊—今文"典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之所以有如此理解,原因在于他以"经世致用"为依归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8.
江苏常州位于太湖流域,吴文化的中心地带。常州地域文化中,处处体现出水文化的特质。首先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其次,常州文人与水关系密切。以白云溪为例,这条不足一公里的小溪,聚集了许多名士;其三,在心态文化层中,常州文化也充分体现了水文化的特质。水"善下"、"不争",象征着谦逊的特性,水还有融通、诚信等特点,这些特性在常州地域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清代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等,都体现了这些特点。如今,常州文化中的"水性"依然润泽着常州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常州的文化夜景现状,提出应从丰富城市断面、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大胆创新、大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建设常州的夜景,以形成"绿色的"、有常州地域特色的光环境。以法国里昂灯光节为典范,提出"规划先行,理念领先;创新设计,多方参与;丰富内涵,携手旅游"的24字发展策略,实现常州旅游的发展并形成夜景旅游和灿烂的灯光名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土家族卷》是近年来贵州新出版的一部土家族田野调查报告专集,其内容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从研究土家族的民间习俗、社会记忆、经济发展过程等不同视角对本卷民族调查资料选编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常州公羊学派是晚清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公羊学巨擘的先驱。它既是清代考据学的反动,也是清代考据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兴起是常州庄、刘两族的汉族士大夫意识对汉学复兴、"文化"满族等思想趋势回应的结果。庄、刘两族的长期兴盛则为常州公羊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宗族保障。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理念。中国古代民间纠纷解决的基本范式以民间调解为主要手段,以民间习惯为主要依据,以追求"无讼"为价值理想。"无为而治"理念对传统民间纠纷解决范式具有重大影响。在"无为而治"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司法权在民间实行"无为",主要运用调解方式,充分重视民间习惯,化解民间纠纷,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治理效果。社会和谐的价值考量、熟人社会的情理需要、调查取证难的客观要求等,是"无为而治"理念渗透民间纠纷解决范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常州梳篦作为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造型和色彩等艺术不仅是地方独特艺术文化的展现,也是常州人民创造力的主要呈现,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文章从造型、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阐述了常州梳篦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常州梳篦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意义、原则,通过实践希望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进行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由民间社会进入寺院高墙成为了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完成了"民间音乐佛教化"的改造,而佛事音乐后期则通过民间丧礼走出寺院、回归民间,经历了"佛教音乐民间化"的再造历程。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的两种转换互渗均以调整自我,满足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为动因。民间音乐因为寺院庙宇、僧侣信众服务而变得"非哀非乐,不怨不怒",佛教音乐则又因为民间市井、俗人百姓服务而去净去雅、逐渐俗化。因此,不论是"民间音乐的佛教化",还是"佛教音乐的民间化",皆是生存环境迭变和生存原则驱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民间的创新艺术,常州铜雕作品无论从艺术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从实用到科学,都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价值,而它们均出自农民之手,来自民间大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当前非遗工作得到广泛认同,在挖掘、扶植、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常州铜雕这一创新艺术,珍视民间艺术宝库中的这一奇葩。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乾嘉考据学风、所处学术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兴趣爱好等原因,颇具诗歌天赋的孙星衍由诗歌创作转向考据之学。因为知识结构的影响、人生目标的转变以及考据思维的渗透,其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见"学人之诗"之端倪。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有利于解读孙氏之诗,对促进常州诗派、常州学派等的研究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形成和确立了具有独到韵味而又不乏普遍意义的民间外交思想。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具有坚定的政治性、深刻的人民性和多阶层广泛性等特点。民间外交这一外交模式对今天正确处理中日两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