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鸬鹚”     
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也许他叫狗儿或叫伢子什么的,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名字。在我心里叫他“鸬鹚”,是因他有着和鸬鹚极其相似的命运——被人“豢养”,被人“渔利”。他走南闯北,每天见过的人有成百上千,当然不会记得我。然而,他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  相似文献   

2.
肖滌井先生在他著的“杜甫研究”,书的“尾声”后面写道:“我誠恳的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为了我们的詩人——杜甫。”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詩人杜甫和他的詩,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詩。”这种心愿是好的,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我們伟大的詩人,劳动人民自然是应该欢迎的了。但是、劳动人民不需要为了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3.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我们看到这样一道改错题:“大家都来了,只有他一个人没来”。这道题究竟是错还是对?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然“全体”都来了,那末,包含在“全体”中的“部分”——他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来呢?这是认为句子错了的人的意见。而认为这个句子对了的人也有道理。试想,当某人对你说话时,先指一指“来了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家”,而决不会说“大多数人”之类的话的,然后针对“没来的他”,当然可以说:“只有他一个人”。因此,这句话又何错之有呢?而且,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主观的和客观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物质的和精神-道德的发展——基本问题的中心所在。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和精神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活跃人的因素是苏共27大通过的加速发展的长期战略的核心。从马列主义的人道主义世界观角度看人的因素概念首先我们要搞清,什么是人的因素,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我们对这些问题作严密的考察发现,人的因素相当于诸如“主观因素”、“社会因素”、“人”等概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5,(9):8-8
“I You She”翻译成中文是“你、我、她(他)”的意思,这本是三个最普通的人称代词,平淡无奇,但如果你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社区里打听一下,人们会告诉你,这是个很有名气的社会组织——“爱有戏”。“你、我、她(他)”包含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连接。  相似文献   

6.
卑微的救助     
他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工作,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比他更加卑微的人——乞丐、残疾人;他创建了“感恩中国”的个人网站,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生活在底层的弱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让这些弱者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尽管他的行动和义举常常被称为——“我该对小杨丹的死负责,真的。”张仁杰喃喃自语道。他把头埋在手掌中,许久才缓缓抬起头来,眼眶是湿润的。“我真不该让她回河南。”杨丹是个8岁的小姑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月前,张仁杰在北京某大学门口见到和父母一起乞讨的杨丹,她的脸被冻得通红,看着让人心疼。张仁杰跟踪这一家子,穿过…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人人热衷贴标签的时代,他是媒体口中“中国最出色的快餐连锁企业接班人”,大众眼里的“富二代”,贵公子圈里的“屌丝”,而他自己最满意的身份是“小张”——一个普普通通的创业者,正奔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8.
舒斯特曼在生活与艺术、伦理与美学之间的桥梁意向集中表现于他以“伦理的审美生活”作为人和社会改造的终极目标——“把人做成一件艺术品”。这种“生活艺术”试图沟通善与美的理念,带有明显的消解差异之后现代性,关系到个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合乎人的美好生活——联系着的构想。这种文化选择通过审美活动与对生活的美学理想及日常的实践相连接,又通过政治道德理想与政治生活的实践相关联。同时,他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提议”本身就包含着“非学科化“之悖谬。在审美经验与性经验关系上,他的桥梁意向的强化更遇到不可克服的“非美学化”或美学“非科学化”之困窘。如果说他的哲学和关学的价值在于桥梁愿望和作用,他的失误也正在这里。在无差别的同一性下,桥梁变成了要拆除的东西,可以说“成也桥梁,败也桥梁”。  相似文献   

9.
他是享受副市级待遇的干部,但他在职时不管钱财也不管人事。因为在市委机关多年,年轻人称他为“秘书公”,而老同志则称他为“宋大哥”。当年在市委领导下,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温州民营经济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在温州模式姓资姓社争论最为激烈的年代,他为温州和温州人的生存、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出身贫寒,曾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他就是现已退休的原市委副秘书长宋文光。  相似文献   

10.
一个著名的诗人说过:“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人所面临的都不外乎三重根本困境: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彻底的沟通与理解;人是痛苦的——人的欲望永远大于实现欲望的能力;人都有恐惧感——人都惧怕死亡,但人注定要走向死亡……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那样多的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才有文学,才有宗教……”。除了上帝和天堂,凡世间恐怕无人能完美解决这三重“根本困境”。但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个诗人却用了他30年的生命试图冲破这“三重困境”。他,就是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罗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楔入观察的影响下,形成以“人物——叙述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多变化的独特方式。这一方式又变化为四种形式:(1)“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2)“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是焦点人物,是小说的主角;(3)“人物——叙述者——我”叙述“我”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我”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4)“人物——叙述者——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事件的参预者,叙述者,暗含的作者,还是焦点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2.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詹姆斯·博纳在其所著马尔萨斯传记的一开头就说,马尔萨斯是“他那个时代最受人辱骂的人”。这种说法是很容易用文献来证明的。卡莱尔、科尔里奇、黑兹利特、狄更斯、迪斯雷利、马克思,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同时代的人,都强烈地谴责过“马尔萨斯牧师”和他的名声极坏的学说——正  相似文献   

13.
承诺是金     
——“这个项目多久可以完成?”——“6个月。”——“4个月行吗?给你加50%的报酬。”——“对不起,我做不到。”这是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在创业之初和一位客户的对话。后来,这个客户告诉他,对于李彦宏的拒绝,他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反映出李彦宏是一个重诚守诺的人。  相似文献   

14.
论海明威的创作个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早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在爱达荷州家中,将双筒猎枪的枪口伸进嘴里,扣动了枪机。难以置信。不可思议。他曾数次从死神的手里挣脱。他在司空见惯的悲剧里一贯保持无畏和冷静。他写了那么多“硬汉子”——斗牛士、拳击手、猎狮人、炸桥者、捕大鱼的老人……。然而,最后他竟这样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独特的人,这个属于世界的作家,我们对他还很陌生——尽管他到过中国,但彼此相逢不相识。当我们的文学走向世界,进入那更广阔、更复杂的精神领域的时候,海明威,这头“老狮子”又来相会。对于他,我们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莫名其妙地畏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解、评判、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圆圆的面庞,短短的头发,一副小小的时尚眼镜架在本就不大的眼睛前,有些滑稽;敦实的身材和憨厚的微笑,让人一见就马上联想到和他结缘的——土豆。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一位声称要让“土豆出洋相”,并被快餐界称为“土豆先生”的邹智勇。  相似文献   

16.
他,曾是全国瞩目的“神童”,他,曾是全国的风云人物。1977年,他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破格录取的第一人;他。曾让全国不少父母为“制造”神童着迷,成为无数孩子的榜样,“制造神童”成为一种风气。时至今日,在人们谈到神童教育都离不开他的名字——宁铂,  相似文献   

17.
谈谈“类”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8月,大约就在马克思为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撰写序言的时候,他给费尔巴哈写了一封深表崇敬之意的信。信中说到他新近读过费尔巴哈的两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认为这些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抽象概念的天上转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至少到这时为止,马克思还仍然把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当作社会概念来理解,或者说,他的社会概念还仍然是从费尔巴…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手法在《都柏林人》中的具体运用,指出“精神顿悟”为全面研究乔伊斯的创作实践及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把它归结为对自己品质的简单认识或自我评价的总和。“青年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分化,这种分化就是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②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观点看,“理想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主体——“I”;“现实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客体——“me”。说得明白些,“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关于他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的关于他是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自我的兴趣和能力,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一生,始终同教育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有十九个春秋。他第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在他做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最后一次呼吁“救救孩子”又是在他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后第十个年头——一九三六年《立此存照》。这个历史“存照”不能不令人想到:“救救孩子”正是伟大思想家鲁迅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冲杀出来的。在那“长夜如盘”的旧中国,他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灾难深重。旧礼教“吃人”,旧家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