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晋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令人瞩目的。他的作品不仅多次荣获我国电影界最高地位的“金鸡奖”,而且荣获国际电影节的大奖。有人把谢晋的创作称为一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是一种贬义词。模式有自己的格局、特点,“谢晋模式”正是谢晋刨怍独特的风格,是谢晋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模式”,然后不断地突破它、超越它,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谢晋的优势和不足正是从这种“模式”中集中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在他的家乡浙江上虞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历程。他永远离开了光影斑斓的电影世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谢晋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谢晋执导的精品佳作流光溢彩。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期编发一组谢晋研究笔谈,从不同的侧面及角度,从学理上对于谢晋及其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念这位诞生于浙江的电影大师。  相似文献   

3.
谢晋是我国最负盛名又最多争议的电影导演。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曾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沸沸扬扬的讨论虽然平静了下来,但仍然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并不隐瞒对“谢晋模式”肯定的态度。“谢晋模式”作为中国电影的一种特有现象,其中包括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审美内容。本文仅试图从谢晋与时代的关系入手对他的影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这20来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演化。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三个关键语汇可以说大体上勾勒了这一演化的基本走势:“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这三个语汇的出现代表了各自历史阶段的特点,而它们所构成的运动方向又折射出了学术研究以及学术研究背后的种种话语关系。对它们的梳理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自觉的学科反省意识,从而深化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到90年代的“变条块分割为奈块有机结合”,再到本世纪初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显示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强势话语的流变过程。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在逐步转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包二统”到90年代的“条块分割的弊端明显”,再到本世纪初的“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问题话语的流变过程与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扩大高校自主权”到90年代的“八字方针”,再到本世纪初的“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教育评估”,可以揭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对策话语的流变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如何被知识化、经典化和制度化,并由此构建起新的精英秩序,形成新的文学传统,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从现代文学知识的制度化过程,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制度”的“非本质主义”的特征,它恰揭示了新文学经典和精英秩序的历史性与建构性。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的角度,梳理19世纪末以来新文学知识的经典化、制度化和现代精英秩序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而尝试把“现代性”问题置于“制度”层面进行批判性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摘     
潘天舒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一文中指出,通过借鉴发展人类学和女权主义社会学的洞见,试图消除各类精英话语对妇女与发展研究的影响。在这里,精英话语一方面指来自传统上为男性权威学者主宰的经济和政治学领域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指脱离实际的“欧美中心”的女权主义话语。笔者认为,这两种精英话语都无法令人信服地从被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在他的家乡浙江上虞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历程。他永远离开了光影斑斓的电影世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谢晋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谢晋执导的精品佳作流光溢彩。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期编发一组谢晋研究笔谈,从不同的侧面及角度,从学理上对于谢晋及其电影进行研究,以纪念这位诞生于浙江的电影大师。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出现的"妇女回家"讨论中,学界、政府、组织乃至个体都参与进来,从各自的立场与利益出发对妇女是否应该回家这一问题进行言说,进行话语博弈。"妇女回家"讨论中的多元话语的博弈,表征了中国社会国家、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分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及利益表达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的复杂性在于多种话语并存,所以近年来的解构性重读把它拆解得四分五裂。如果我们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立足于文本的具体分析,并把文本置于30年现代文学的框架和流程里加以考察,会发现“一女三男”——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情爱纠葛,是小说众多话语当中的元话语,其他话语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繁衍和再生。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林道静的“情史”其实浓缩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情史”,从“五四”到1930年代再到1940年代,爱情至上、革命+爱情、情归革命的三部曲形态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