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尊儒而好自为辩说,他由孟子推及孔子的尊儒之路崇尚的是儒学的道统。在那儒、释、道并行的时代,韩愈尊儒作为一面思想的旗帜,借助古文得到较多的表现。但在根本上,是力图以仁义为治理天下的方略。所以他猛烈地抨击释、道之学,表现出强盛的气势却只有虚弱的理论。而他儒学思想的建构,以仁义为基石,注重仁义教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其中寄托了自我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试论北宋儒学的演进与韩愈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安 《中州学刊》2002,(5):142-147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急遽演进的时期 ,此期的韩愈研究在此特殊的背景中展开 ,深受主流学术思潮变化的影响。庆历前后 ,由于石介、欧阳修的大力提倡 ,韩愈受到普遍的尊祟。嘉、治平以后 ,随着儒学的进一步深入 ,对韩愈的讨论更为热烈 ,这种讨论由浅入深 ,涉及到儒学中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道统、心性论、文道关系等 ,许多重要的学者都参加了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宋代儒学是通过对韩愈儒学的批判完成自身建构的。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代,地租赋税、对外贸易、食盐专卖、钱重物轻等重大经济政策积弊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些积弊,韩愈提出减轻赋税,职业分工;开放沿海市场,促进中外经济交流;食盐官营私粜;提高币值,改变钱重物轻状况的主张,充分表现了韩愈轻赋、开放、利国、便民的经济思想。不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乃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期儒学士子对天人关系的重新梳理,显现出此阶段儒学出现的新趋向,中唐士人开始使用极具个人阐释意义的义理来重新解读过往的命题。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对天人关系的相异理解,并不只是在思想文本上的对立,其根源在于对政治语境的解读不同。韩愈更侧重从王道教化方面抽象出天的象征,使其更具有神性意义,而柳宗元、刘禹锡则更倾向于天人关系中人的环节,凸显出改革的意义。通过分析思想文本及其当时所处的历史语境,即可勾勒出中唐时期儒学内容的多样化,也更能了解唐代儒学士子在谈论公共问题时所具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性写作的精神空间在一直以来的不断解构探索中,无论是深度挖掘还是广度拓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女性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自身理论储备的不足与缺陷,在叛逆的解构与颠覆中,女性意识日益"内视角"化,女性价值体系日益向边缘化倾斜.21世纪初的今天,反观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女性文学在精神空间的进一步建构中正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6.
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儒学界的重要哲学史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集中在对根源期和发展期的儒学研究上,他的思想集中在儒家文化观及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的创新上。《古代宗教与伦理》等书研究了儒家思想的根源,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生成的直接基础和源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两部经典之作,代表了当代宋明儒学研究的两重境界;《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让船山思想重归道学正统,破除了启蒙思潮说所投射的一些虚假影像。陈来的儒家儒学文化观比较丰富,是其从事儒学研究及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仁学本体论》等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作,陈来由此构建了以仁学本体论为核心的价值儒学新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3-97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20世纪中叶神话研究的兴起,学者们日益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美利坚帝国的扩张、美国西部史学家特纳的"边疆学说"以及美国西部文学是美国西部神话产生的重要因素。美国大众媒体以及西部通俗文学促进了美国西部神话的传播。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战的失利以及西部城市化是美国西部神话解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美国后西部文学加速了西部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8.
周静  黄怀信 《东岳论丛》2013,34(4):64-70
韩愈在经学史上有独一无二的贡献,主要有:立儒家之道统、辟佛老之学说、开舍传求经之方法、尊《大学》《孟子》之经典。韩愈以上之作为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致思方向,为宋明理学在经典选择和理论构建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韩愈试图从经学自身的历史与经典中寻找自身发展资源,对后世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韩愈在中国经学史、中国儒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儒学思想重在对"德性""群体"等价值理性的追求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具有永久性、独特性时代价值的民族文化形态,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中得以补益自身,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儒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其核心价值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契合,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焕礼 《东岳论丛》2003,(3):131-133
石介是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但此前学者对其思想所作研究多拘于其排佛老、斥时文和废传注等外显的层面 ,而从其儒学思想的内在层面分析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 ,释儒弘儒 ,一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 ,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 ,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 ,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1.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生活的儒学"主张将既有的儒学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既有的传统儒学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层级构成,其形下学的帝国伦理政治哲学是原教旨主义的,而其形上学的心性论人性论则是先验论的,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儒学"主张超越传统帝国儒学的"形上→形下"架构,揭示更为本源的"生活存在"观念,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欧洲文化在推动世界各个地区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进入后近代时期以来,人们开始明显地发现历史上的欧洲范式的近代化存在极大的负面效应,开始反思各自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面对种种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儒学的哲学思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中国儒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连接起来,强调社会行为要尊重客观法则,用整体的目光观察事物。正如中世时代中国大量吸收佛教文化并使之与儒学重新整合一样,在今后的多元文化并存时代,中国儒学也将进一步整合,为人类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新的贡献,从而指导社会行动,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向艳 《理论界》2006,3(4):129-130
儒学思想是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我国当前正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儒学思想中积极进步的因素,从人内心的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儒学传统是否已经终结 ?传统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如何 ?传统儒学应该作出何种努力以开创新的局面 ?著名学者李泽厚对此有其独到的洞见 ,本文试图作一分梳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朱承 《船山学刊》2015,(6):57-64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度予以发挥,应予多元考量并从广义上理解儒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之批判,虽有其偏颇过激之处,但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广义儒学",也要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等现代性精神。在古今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一方面用现代性精神推进儒学传统的改造与赓续,一方面积极的发挥儒学传统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韩愈研究是韩愈接受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朱熹的韩愈研究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子对韩愈人品、道学和文章三方面研究成果及其对后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琴操》组诗创作是韩愈作为思想家自觉的修辞立言行为.此行为在表达韩愈怨恨失意之情绪及乐道守操之品格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以具体言论阐明自己道德理想并以此来影响世人的政治用途,可谓之为“诗以明道”.他之所以于古乐府中独选十首《琴操》进行摹拟创作,则是因为这些上古琴歌以音乐歌诗形式向后人透露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型而稳定的士人人格类型,传达了仁亲爱民的政治思想,蕴含了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乾嘉时期儒学思想的转型——以戴震为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乾嘉时期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出与宋明理学的根本区别。宋儒以天论道 ,强调形上本体 ,讲先天的善 ,最后“存天理 ,灭人欲”。乾嘉儒学以人论道 ,着眼于现象事实 ,讲践履言善 ,结果德性资于学问。戴震是乾嘉儒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其思想预示着时代精神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赵源一 《船山学刊》2007,63(1):84-87
儒家的创始者孔子,虽不语怪、力、乱、神,但仍是肯定天命与鬼神之存在;西汉以来,儒学为适应封建帝王统治之需要,大力宣扬君权天授,符命之说。韩愈在三家的争论的焦点中,力排佛、道家,以树立儒学之道统,在天人关系的课题上,他亦继承了传统儒学的天命论。他继承了汉代儒学的天人感应之说,宣扬道统天命论,深信“唐受天命为天子”[1],在其诗、文、论、书等著作中,一再地宣扬天命论之思想。然因其仕途迍邅,际遇坎坷,而又时有不同之看法。今试析其天人思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