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古代文论中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文学观,重视学识和经验规范的传承。通过对所谓“采”、“美”、“文章”、“文学”等概念以及相关因素的考察,剖析美文的构成,评说美文文学观的理论意义。刘勰推崇“(心)宰”、“性灵”、“情志”的创造力。“心”美是人之灵慧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是“文”美的核心;学养能提升主体素质、“有助心力”,也是“文心”之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心雕龙”的题名意谓“美在文心”。认识其宗旨不仅是对刘勰文学观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了解文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 ,深情缠绵 ,豪奢享受 ,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 ,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 ,而不是典礼的 ;是音乐与舞蹈的 ,而不是文学的。在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 ,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名扬海外、声震三十年代我国文坛的沈从文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以极其轻松而洗炼的笔触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有生命感的人物形象。诚然,沈从文没有什么专门的文艺理论或美学著作,但我们从他塑造的众多人物身上以及他的谈论创作的论文中,不难看出他的特有的文艺美学思想。沈从文的美学系统的最高存在范畴是“生命”、“自然”和“力”,其本体论最终落脚在求真、善、美的最高统一。他从认识生命、自然为始,以爱生命、爱自然达到最高圆满为终。(一) 美在“生命”首先基于沈从文先生对“生命”自由的衷爱这一人生价值观,他提出了:“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在“五四”初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理论,虽有为启蒙主义所利用的功利因素,但也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和理论基石;他在“五四”后期开辟的“自己的园地”则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一次富有成效的个人化实践;他在30年代仍然坚持超功利、重审美、重“言志”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广有影响。总之,周作人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内的最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论梭罗的自然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梭罗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瓦尔登湖》集中体现了其自然观的三维结构:自然是美的,世界之美在于自然;自然是生命的,自然之美本于生命;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人际关系”。其自然伦理意识给后世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艺术主体性丧失,导致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陷入了双重困局。恢复人们对艺术的终极信仰与艺术思维,肯定人们对生命意识的共通性和艺术主体的生存超越性,是复活有生命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必然出路。在“文学是人学”的这一理论启发下,殷国明进一步提出了“美来自于艺术主体的生命体悟”的“生命说”美学论断。  相似文献   

10.
昆明时期的沈从文致力于对理想生命的重造。他将“美”与“爱”作为理想生命的核心内涵,在抽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然而,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并不意味着与现实无关,其背景和最终归宿都联系着民族人格的重造。正是由于这一现实目的的存在,他的“抽象”重构遭遇到了“具象”的冲突,这也暗示了他后期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王统照“爱”与“美”的文学重新估价.认为“爱”与“美”思想贯串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其思想来源于他特殊的环境,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汇中孕育生成.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学巨擎,鲁迅、沈从文创作关注的落脚点是不同侧面国民性的解剖和“重造民族经典”的殊途同归的理想。从各自的代表作《阿Q正传》《边城》中所展示的人性丑与美、丑的群舞图与自然和谐之美、民风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鲁迅重在“揭丑”,将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到极致,塑造了阿Q这个以精神胜利和奴隶意识为标志的经典形象;而沈从文着意对生命神性的颂唱,重在“显美”,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爱与美是其颂扬的永恒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3.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14.
192 0年王统照在其论文中推荐了叔本华的“生命的意志是世界之源”的理论 ,并译介了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美”的“假象”的理论。他误认为他们的美学是主客观的融合。叔本华和哈特曼的美学思想对王统照的“爱”和“美”的思想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人生”的文学观,是茅盾早期批判旧文化、旧文学,创造新文化、新文学的主导思想。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俄国文学,“五四”时期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的。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基本特征是在暴露旧的社会罪恶的同时,主张描写理想,歌颂民族性的“美点”;建立发展个性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坚持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描写和独创的个性的写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以人道主义与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生命美学观建构于此.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提出“生命的路是进步的”,鼓励青年在创造新文明中让青春焕发出美.他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对艺术的价值、意义从生命美学角度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鲁迅前期的生命美学观与新世纪的人文潮流是相吻合的,对当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禁色》是部描写男色的小说,三 岛由纪夫在这里通过对“美”与“恶”两个代表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他“以肉体为素材向精 神 层面挑战,以生活为题向艺术挑战”,以及“在绝望中的生就是美”的独特的唯美主义的审 美取 向。他第一个将性倒错说推向一个怪异领域,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和“人与自 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潘知常出版了多部“生命美学”研究方面的著述,深刻阐释了“我审美,故我在”以及“知行合一”的要义,尤其《走向生命美学》一书的出版,更加夯实了“生命美学”的学术建树及其在美学界的话语权,“生命美学”研究成果及其文学社科应用空间的确是辽阔的,没有止境的,无论是诗与思的对话,还是文学研究性阐释,“生命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空间及其审美应用空间都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先生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本文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选择了《春》《绿》《荷塘月色》《生命的价格——七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