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史记》兼容性陈友冰本文拟对《史记》的主要特色——兼容性进行若干探讨,分两个层面进行:兼容性的表现;兼容性的原则。一、兼容性的表现如果要问司马迁的思想和创作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兼容性。这种兼容,表列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学术思想上的兼容班彪...  相似文献   

2.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从《尚书》、《春秋左传》开始的史传文学,发展到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史记》、《汉书》的开创性的成就是在吸取先秦著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再加自己独特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历史散文发展的源头,它之写梦乃其记史的一部分,有的还是一种创作的表现手法,因此记梦也可以说是其特点和传统之一。当然,这个传统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因素,有其成功,也有失误,两者均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作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一、方志刍型胚成于《史记》说任何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形成,都是缘于社会需求的.并且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文文化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方志是方志科学运动的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与社会人文文化文明进化渐渐发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人类在有了对记事的需求下方志始能孕育而出.我国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运用“结绳”、“锲木”、“刻陶”等作记号以记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记事技法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夏、商奴隶社会已发展为使用甲骨文、金文等技法记事.周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封建社会变革,国家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事社交活动空间频繁,这时再用甲骨文、金文的记事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记事的需求,于是便发明诞生了文字,并且获得从由刻符号记事革新为刻字记事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了使用文字书册典籍记事存史的飞跃.《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相似文献   

5.
互见法是撰史的一种方法。把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运用互见法,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五体结构撰史,因而能容纳丰富的历史材料,这是其优点。但是,一个人物的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总是错综复杂和彼此牵连的,所以,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史,若是一个一个人物分散来写,势必会造成记事重复冗赘,这又是五  相似文献   

6.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史记》中的商贾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史记》列传首篇《伯夷列传》就对所谓天道表示了极大的怀疑.那么.末篇《货殖列传》便在贫富问题上再次表现出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叛逆精神。所以《汉书》指责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是非颇缪于圣人”。其后,这个问题引发了长期的争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领会了太史公卓越的经济思想。《货殖列传》诚然是一篇奇文,它夹叙夹议,论述天下经济民俗,为先秦和西汉的三十个商人树碑立传。在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能用心考察商贾活动,认识到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实在是难能和贵的。无怪乎梁启超慨叹:“…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所经历的时代,正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步成熟的时期,《史记》记录了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其政治史性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通古今政治之变、载古今之政治人物、述古今之政治现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史记·六国年表序》说: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 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 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 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这段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秦统一天下后,烧尽了各诸侯国的史书。因此,很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史记》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具有求实精神,《史记》学界对此已经作了充分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停留在罗列现象的层次,而没有认真分析司马迁的求实精神究竟贯彻到什么程度。求实精神不仅关系到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品质,而且涉及到司马迁的宇宙观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观。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分析,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一 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体现在史学家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去对待历史,在最大的程度上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它需要史学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和勇猛无畏的气魄,去排除主观成见和客观环境的压迫与干扰,使历史得到真实的再现。 司马迁即具有这种“良史之才”,他的求实精神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核对、补充、纠正史料。司马迁或者通过历史故址的实地考察,或者通过向熟悉某一历史事件的人们进行调查,从中获得了许多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或者与古籍所载互为参证,或者作为历史记载的补充,有时则可纠正古书记载的讹误。《魏公子列传》赞辞云:“吾过大梁之  相似文献   

12.
《史记·货殖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异军突起似的经济思想和货殖主张,招致了历史上不少正统学者的非议。班固父子读后,贬之曰:“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北宋李觏作诗责司马迁“闻道寡”,而盛赞班固之“驳议何洋洋”(《盱江全集·读史》);金代王若虚更疾之若仇,惊呼“迁之罪不容诛矣!”(《滹南遗老集》卷十二)由此可见,《货殖列传》决非等闲之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尚奇精神、壮游孕"气"、疏荡之文、"气充乎其中而动乎其言"四个方面探寻《史记》"奇气"的表现与成因。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分别创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 ,但它们都记载有秦亡汉兴到武帝时期 90多年的历史 ,具有可比性 ;从对项羽、陈涉等人物的评价 ,可见司马迁、班固史观的差异和优劣。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的伟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早为学界所公认,无须赘述。其中,它最为学者称道的,是它忠实于史实的“实录”精神。稍后于司马迁的汉代史学家班固这样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一部史书,能做到“文直”、  相似文献   

16.
《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太空很多恒星的位置,描述了行星和月球出没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校正了我国古代的星岁纪年法,批判了殷周以来的星占术;并用其天文观和方法论,意在言外地评论了春秋至汉初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今天,如何评价司马迁这篇正面“究天人之际”的作品,实属《史记》研究中一个独特而饶有兴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左传》一书中“以”字共出现了3140次,其中介词“以”有1506次,连词“以”有1611次,动词“以”有17次①。不仅如此,“以”还是一个组合能力极强的虚词,它可以组成“是以”、“以此”、“以是”、“何以”、“所以”、“以故”等固定格式,具有极强的造句功能。本文要讨论的“以为”结构是指句子中含有“……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和“……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的“以”字固定用法的两种重要形式。“以为”结构的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我国最早的语法专著《…  相似文献   

20.
《史记》的肖像描写反映了两千年前中国文学肖像描写艺术的实绩,它和《史记》的其他艺术成就一起,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