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折衷主义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惯用伎俩。列宁早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国家与革命》)最近,教育战线那种刮右倾翻案风的奇谈怪论为了篡改教育革命的方向,也祭起了这件“法宝”。他们利用折衷主义肆意歪曲党的教育方针,偷运“智育第一”的黑  相似文献   

2.
理论环境的优化,使“蔡元培研究热”得以持续深入,但“中庸之道”迄今仍是蔡氏评价中的一块暗斑。笔者以为不解决对作为蔡氏哲学方法论的“中庸之道”的评价问题,就难以对蔡元培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而长期以来强势话语对“中庸之道”的误读,除中国传统哲学缺乏明晰的概念系统所造成的原典精神的迷失之外,更重要的原因乃是人们习惯将“中庸之道”与西方哲学中的“折衷主义”混为一谈。笔者力图在对蔡氏“中庸之道”作出哲学评价的同时,着力揭示其现实价值,意在揭示蔡氏“中庸之道”最本质的价值,在于为我们认识、把握和运用对立面同一性理论提供了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西学主张是借“全盘西化”一词来表达他的“充分世界化”或“全力现代化”的主张 ,以此来抵制保守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反动主张 ,并在“文化折衷派”和“全盘西化派”的夹缝中表达一种更为深刻的更有意义的文化建设主张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有影响的作家。由于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所以对他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在“四人邦”大搞文化专制的时候,用所谓“儒法斗争”的公式概括一切领域的问题,一些“邦用学者”说苏轼是“两面派”,是“投机派”,于是苏轼的面目更加不清楚了。如何运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正确评价苏轼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是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肃清“四人邦”流毒的一项课题。下面谈谈我们浅薄的看法,供同志们讨论,希同志们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教育战线上,有人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否定教育革命,反对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妄图恢复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学校的统治。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常常利用折衷主义手法,给自己披上辩证法的外衣。列宁曾经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列宁选集》第3卷,第188页)剥去折衷主义的伪装,揭露它的反动本质,对于我们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坚持教育革命的方向,反对修正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通过学习知识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发扬的。  相似文献   

8.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中道是相对意义上的中道,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中道不是折衷主义或者调和主义,中道的实现并不容易,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墨经》的学者大都把“效”理解为“说”的一种具体论式或者理解为“说”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对“效”的研究成果 ,认为“效”不是对某种具体推论形式的论述 ,也不是对“说”的原理的概括 ,而是一个与《墨经》逻辑研究的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重要范畴 ,“效”决定了《墨经》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目的 ,在《墨经》逻辑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佛教与文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孙昌武教授是用力最勤、造诣最深的学者之一。在这个领域中,孙先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文章详细地评述了孙昌武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将其概括为“描述”、“思辨”和“综合”三大范式  相似文献   

11.
"行政”和"行政权”是构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学者们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自明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行政法学中的其它范畴而言,"行政”和"行政权”得到的关注更多,这种关注除了行政法学者之外还有行政学学者、政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等.尽管学者们有关"行政”与"行政权”的认识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立足点、观察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两个范畴在学者们的眼中又有各自独特的具体内容.在综述行政法学者关于"行政”和"行政权”讨论现状的基础上,我们也简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的提出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重大意义、科学定位、主要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实践路径等五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综述,对于推动该命题的研究走向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语言的意义成为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关于"意义"这个概念本身,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提出了各种定义,但都难以达成定论.本文以举例的方式结合几种传统的意义类型,试图清晰明了的陈述已有的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比较几种典型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论哀牢     
学术界对“哀牢”的研究十分关注,关于其名称来源、涉及范围、族属问题、发展历程、民族关系以及九隆神话等方面尚有较大争论,均需将其成果系统整理和论述,才能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7.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9.
"等效"理论是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等效翻译的由来、产生的背景以及相关主张,提出了等效翻译可能性的理论基础,论述了等效翻译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等效理论在目前翻译中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周礼》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法制资料,其法律史料价值颇受关注。很多学者根据其记载的法律资料,在礼、刑、民、政、诉讼等法律规范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所反映的损害赔偿规定未有专文考察。从《周礼》所见的法律资料,结合金文、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在先秦社会就已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