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明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公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49-54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开始向儒家靠拢,并批判佛教.同时,传教士还以西方的科学知识为工具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几个传教的基地,并发展了一些信徒. 相似文献
2.
伊拉斯谟是一代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反对天主教的腐化,但并不反对教会本身,他主张通过道德净化而使教会回到“圣洁”状态中。伊纳爵·罗耀拉是耶稣会的创建者,通过灵魂修炼、知识教育等方式,继承了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传统,确立了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天主教内部改革范式。利玛窦是耶稣会士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的传教特色,源于耶稣会的教育和训练内容与风格,其良好道德的修养、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极高的人文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以后的文化交流的成效。从伊拉斯谟到罗耀拉,再到利玛窦,基督教人文主义一脉相承,这是一条深入研究利玛窦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吴荣希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
加勒比地区是地球上种族、文化最繁杂的社会之一,其殖民和移民的历史造就了加勒比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形成今天加勒比文化的文化源头主要有三方面:欧洲的殖民文化、非洲黑奴的文化传统、土著印地安人的文化遗产。非洲、欧洲、美洲等多种文化在加勒比文化大熔炉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克里奥尔文化。克里奥尔化是加勒比特殊的文化构造过程,这种技巧在语言、艺术、宗教等很多领域都有体现。尽管还有其他的文化群体,但克里奥尔文化是加勒比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4.
耶稣会士利玛窦改换儒服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事实上,利氏的形象改变并非只有一次,首次易服是其入华之初采用中国僧服,而12年后改穿儒服,亦是为融合于中国文人官僚而做的社交努力。有证据表明,利玛窦多次易服不仅是仿效日本同行的类似举动,其过程还受制于修会内部传教策略之争及复杂矛盾。形象改变的本质意义在于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通行证和护身符,是范礼安 “文化适应政策”的具体表现。所谓“合儒、补儒”既非利玛窦的初衷,也是从未实现的文化神话。 相似文献
5.
6.
郑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115-1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朱丽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131-135
宋懋澄是晚明尺牍巨子.他对晚明尺牍小品的兴起与发展均有开山之功.从内容方面看,其尺牍小品明显体现于三个方面:宗教哲理的思辨和调适、摆脱羁绁的努力与挣扎、狂夫之狂的追摹与自恋.宋懋澄的尺牍小品,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是深具"晚明习气"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家族化的文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具有浓厚的家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用人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及经营理念等方面。通过对企业家族化的文化研究,可以引发我们去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10.
孙菊芬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50-54
荀子是先秦诸家之集大成者,其语言观以语言规范化为核心,视语言规范为转型时期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强调“循旧作新”与“约定俗成”,既适应当时文化重建大势之需,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纲领,并最终经由李斯等人的努力在秦得以实践。探讨荀子的语言规范思想对当今的语言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宗教传播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实现机制。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的宗教传播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认同了中华文化,而且在内容上会通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西文化,促成了中西文化交往的实现。这一史实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实践提供了一面“历史之镜”。 相似文献
12.
以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策略为切入点,追溯耶稣会的历史和特性;以<道德经>的思想为参照,分析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的主旨和意义,换一个角度深入探讨利玛窦之传教策略之所以独特而有效的因素.作者认为推动了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的利玛窦之适应性传教策略恰与"无为而无不为"的精深睿智的道家思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3):98-103
明末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与中国士人结合,创译一批术语,确立了意译、音译并举,意译为主的范式,而在意译时又尽力借用汉语古典旧词,以便于中国人理解,这又引起围绕基督教至上神可否译作“上帝”、“天主”的论战,构成长达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9-55
《交友论》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1 5 95年在华编译的第一部汉文西书 ,也是明清之际由耶稣会士译著的第一部世俗内容的汉文西书。该书通过百则西方哲言的编译 ,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的友谊观。在明末清初重儒家的“四伦”而忽视友谊的伦理系统中 ,《交友论》使士大夫相信 ,在遥远的西方也有着像中国人一样对友谊的认识 ,甚至有的见解还在中国圣人的认识之上。因此《交友论》在明末清初曾被多次刊刻 ,编入各种丛书 ,成为后来中国思想和伦理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陈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70-73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西方近代科学及天主教在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 ,利氏是有开创之功的。文章从西学翻译的角度 ,通过介绍与分析利玛窦的著作来评价其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思想文化以及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疏仁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43-45,50
利玛窦为了传教,一方面极力地在“天主”、“上帝”与“天”,“人性论”与“仁义道德”诸方面将基督教与儒学进行揉合和会通;另一方面又无法去摸平相互间的冲突。尽管会通和冲突并存,但利氏成功地开创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对话的先河。它昭示着我们对待异质文化的最好办法和最有利的态度是“君子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灵光烛照下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利玛窦《天主实义》、龙华民《灵魂道体说》、马勒伯朗士《对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苏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52-60
从1595年至1708年,在西方学者中产生了3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利玛窦的《天主实义》、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和马勒伯朗士的《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这3部著作,皆从基督教哲学的观点,畅论中西哲学之异同,阐明中西哲学在探索万物本体、推究善恶之原等基本思路上的一致性,揭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微妙差异。其中所蕴涵的对于人类哲学思维发生之必然性及关于中西哲学之共性和殊性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今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玛窦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到中国传教 ,带来了西方的地理知识 ,尤其是对地图制图知识的传播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 ,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他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成为明末以后中国地图史上极为重要的地图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碰撞的历史中,人们的注意力似乎首先集中在最初的相互贸易上,继而关注艺术与文学的相互影响。虽然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实践也不会被遗忘,但要让它们扎根于不同的社区,尚需时日。在这个集体现实层面上。跨文化碰撞的新领域就因应而生。法社会学乃是其中之一,裁判作为法律过程的产品,无非是法律从抽象形式到具体形式的转化,是对个案的落实。利玛窦在粤经历了两次诉讼,实际上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概念进行了对搏。 相似文献
20.
对利玛窦与中西音乐交流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172-176
利玛窦是中西音乐交流的第一人,他把西方的宗教音乐介绍到东方,也把中国的戏曲及祭祀音乐、民间音乐介绍到西方.他第一次把欧洲的击弦式古钢琴带到中国.他写的<西琴曲意>既有宣传基督教义的道言,也有自己艰难经历的人生感慨.由于他的音乐修养只限于粗晓音律,因而他对中西音乐的交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