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导刊》2006,(6):40-41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社会融合"是西方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中,通常更多考虑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目前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的普遍思路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流动儿童对城市和农村的认知,或从城市认同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是否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是否形成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进而推断其主观社会融合程度的好坏.尽管有学者提出了流动儿童多元身份认同概念,对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但突破城市融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出现了社会认同的困境.社会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各界必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受长期的农业社会影响,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鲜明的"私性"特征,造成儿童独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中国社会转型对民众的公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公共"精神建设.当前,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公共"精神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家长缺乏社会公共责任意识,随意推卸家庭教育责任;一些家长个人功利性过强,对家庭教育的公共性内容依然重视不够;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的个人随意性依然存在,家庭教育悲剧时有发生.要提升儿童家庭教育"公共"精神建设,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宣传,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与社会监控机制,健全与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相似文献   

7.
古人对"勤有功,戏无益"的判定,一直以来被我们视为对儿童嬉戏态度的总括性表达,然而古人对嬉戏并非都持否定的态度.诗词中的丰富描述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了古代儿童的嬉戏世界.  相似文献   

8.
从留守儿童到乡村“混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与乡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何去何从,又将往何处发展,是我们必须警醒的一个重要问题.来自湘北红镇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乡村社会的持续转型当中.有发展成为乡村"混混"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农村青少年为主形成的乡村"混混"的生态逻辑也在进一步为村庄的价值系统所接纳.后者的演变反映了乡土秩序的畸变,前者的演变则显现了乡土秩序在畸变的同时,还对农村留守儿童展现出一种不正常的负向吸纳.两者的相互关联已经突破了原有的青少年社会化的问题与解释范畴,相反,回归乡村社会的内部视角,或许能寻找到对这一现象的更好解释.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对"善恩园"的孩子家庭教育调查为基础,试图阐述家庭缺失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使缺陷家庭的孩子得到完整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1068份抽样调查数据,旨在客观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状态及特征、家庭困境及影响,并引导人们深度思考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对策思路.调研表明,从群体特征看,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规模大、比重高、分布广"、"性别、民族构成失调"、"父母双方外出比例大、时间长"、"留守兄弟姐妹多"、"隔代监护成为主要类型"等方面的发展状态;从家庭困境看,农村留守儿童仍面临着"亲子互动缺失"、"家庭教育缺位"、"身心呵护缺陷"的"三缺"问题,并产生深度的影响.提出坚持"民生为本"理念、完善"硬件软件"环境、增强"代际发展"能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五大发展对策与思路,以供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或"文化家族性智力迟钝"是一种与环境劣势、文化劣势和心理劣势有关的智力迟钝.患者智力缺陷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的生理残疾迹象.其中,约65%是男性.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但其日常生活的表现却易为人们所接受.这类儿童大多出生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均不怎么理想的家庭.本文介绍了一个跨文化研究: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成人和儿童,并且探讨了下面四个问题:(1)改善早期的文化环境是否有助于干预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儿童?(2)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的效应?(3)营养不良是否会导致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儿童?(4)学校教育是否会造成社会文化型智力迟钝儿童?  相似文献   

12.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创立的一套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这套教育体系开始逐渐被我国的幼儿园引进、学习和实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成人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幼儿,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0的钟声敲响了,举国上下爆竹阵阵,歌舞升平.然而造物主没有忘记给大地洒下伤悲.正值新春之际,浙江省天台农村五个孩子永远沉睡在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这令我们扼腕叹息.儿童遇难事件尤如地球吸引力,牵引着"遗憾"接连发生.2月下旬,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田陈村发生一起火灾,其中4名儿童死亡,最大者7岁,最小者才4岁,由于稻草屋属于无人看管的房屋,大火被扑灭后才发现有4具被烧焦的儿童尸体,其中两人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常年在广东打工,春节也未回家.众人的心痛还未平息,在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县中心小学传来了学生被杀事件的噩耗,8名小学生离世.  相似文献   

15.
为探析"性侵儿童"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对《南方都市报》等三家主流都市报中的"性侵儿童"新闻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我国新闻媒体对"性侵儿童"社会记忆的呈现经历了一个从集体失声到开放多元的历程;媒介在报道"性侵儿童"案件时进行着一种仪式化的呈现与编排策略;法制与教育成为媒体报道"性侵儿童"时的主流框架,基于现代新闻伦理道德的考虑,媒体更多地是把创伤复现和创伤处理置于两元对立的地位,对被侵害儿童的"创伤叙事"进行了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16.
日本问题儿童救助机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83年的"感化院",经历了"慈善性"的儿童救助、"青少年教护院"到"儿童自立支援设施"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当前日本本土的、鲜明的和成熟的教育治理问题儿童的矫治模式——"自立支援"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工读教育的发展情况,得到"五点"启示:儿童本位,制度保障的基本理念;系统立法,给予充分的社会保障;家庭中心:重视归属与爱的需求;多元支持,健全的儿童保障体系;渐进发展,走出别样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也有研究证明: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普通儿童并无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普通儿童。所以目前我们应该适时的把目光转向"流动儿童"。这些随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城市的不认可,和其自身对农村的不认同,给身处其中的城市"流动儿童"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皆在通过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比较,证明流动儿童的问题其实更加严重,同时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对其的影响,从而唤起人们对"流动儿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2012年4月14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在水立方举行了"牵手玉树儿童共筑爱的家园——4·14玉树地震两周年纪念"活动.中华儿慈会理事长魏久明,常务副秘书长王林,青年舞蹈家、玉树天使艺术团团长刘岩,在京读书的64名玉树儿童,认养助养玉树儿童的爱心家庭、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3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中华儿慈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主要对孤儿、流浪儿等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生存、医疗、成长等方面的救助.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源于农村青壮年离开本土,外出务工,把年幼的子女留在家里,让父母或亲朋好友看管,这些无父母教育管理的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了党和政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重点,稍有不慎就会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隐患。只有探索出一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新路,才能让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纵观西方近现代儿童教育思潮,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重点。"儿童中心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震惊了世人,让儿童回归了儿童,使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主人。儿童中心主义不但是教育的理想,也是儿童的理想。而持什么样的儿童观对于进行儿童教育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这就须了解西方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正确看待儿童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