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婚姻中的随嫁陪房习俗,是在婚姻当事双方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合力推动下,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陋俗。在这种婚姻习俗中,有无随嫁婢仆不仅直接关系到出嫁女子本身的利益,它更是女方家族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男方而言,年轻貌美的随嫁婢女,是男子潜在的性对象、妾的补充队伍。随嫁婢女的命运不是她们所能决定的,但成为主子姑娘的专用奴婢,凭着"陪房"的身份,却也并非全无所得。分析古代婚姻陪房习俗中的种种心理,我们或可称之为随嫁心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娟 《南都学坛》2003,23(5):45-47
承认男权社会的女性定位导致了贾探春在四个层次上的生存悲剧——被男权社会人为剥夺了自由生长空间而不自知;以变异的个性行为释放自己乃至伤及生母;面对家族的衰落却只能做个清醒而无奈的看客;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和命运而被迫远嫁。“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惟有自怜而已。  相似文献   

3.
《午间女人》中的海伦娜本是一个聪明伶俐,坚韧顽强的姑娘,但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后逐渐失语,变成了一位"心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姜长安本是天真烂漫,单纯质朴的少女,因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戴上了"心的枷锁"。女性身份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最显著的共同点,也成了解读她们悲剧命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追求优越,获得补偿是克服自卑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托于阿德勒的理论,从自卑的来源与补偿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个性人物探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大部分汉族聚居地区,女性的家族身份不具有先赋性,绝大多数妇女要通过婚姻来完成从自己出生家族到夫家家族的身份转换,并据此确立在姻亲和血亲交汇的亲属体系中的地位。春节家祭活动是彰显家族身份的典型语境。终生单身的不嫁女游离于"潜在外人"与"真正外人"之间的模糊地带,处于家族身份游移不定的"另类"状态。使女性具有先赋性亲属身份和家族地位,是提升其生存境况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参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探讨了贾探春为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自卑情结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探春的行为模式让我们看到在封建伦理型社会制度下,探春承受着既是庶出又复为女子的双重挤压,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因此成为不可避免之必然。但这一过程却从心理学的层面昭示出人类力图改变自身情境的努力,以及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的有效积淀。  相似文献   

7.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本文基于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于探春的描写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探春的特殊庶出身份出发,来分析探春“玫瑰花”这一诨号所反映的探春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王蒙小说的文化蕴涵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中有明显体现:<相见时难>内蕴着世事、命运的沧桑;<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家族、民族的反思录;"季节"系列则是一段个体、时代的心灵史.这些文本创作包蕴着作家的文化性格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9.
张世麟 《中华魂》2008,(11):35-36
从某媒体获悉:时下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中违背原则。不是看发展对象政治表现,而是看是否同姓氏本家族人或是否有私交者。对同姓氏本家族男性,只要年满18周岁,凡申请入党者很容易通过。而对女性只发展外村嫁到本村本家族的媳妇;不发展本家族未结婚的姑娘,因为姑娘一出嫁就成了外村人。至于发展外姓有私交的党员,为数寥寥,只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创作对近代湖南镜像有充分的动态描绘。社会变革带来家族镜像的变形,凸现出家族命运的变化、家族内部的分化;社会思潮则裹挟着湖南人前行,引发世风转变与心理嬗变,导致人性的变异与价值立场的错位。家族分化、世风转变等带来社会阶层的重构,促成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进而打破彼此的身份疆界,发生身份置换。凡此种种,皆是文化冲突使然。这是湖南镜像在近现代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也是最能够凸显沈从文创作特色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创作对近代湖南镜像有充分的动态描绘。社会变革带来家族镜像的变形,凸现出家族命运的变化、家族内部的分化;社会思潮则裹挟着湖南人前行,引发世风转变与心理嬗变,导致人性的变异与价值立场的错位。家族分化、世风转变等带来社会阶层的重构,促成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进而打破彼此的身份疆界,发生身份置换。凡此种种,皆是文化冲突使然。这是湖南镜像在近现代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也是最能够凸显沈从文创作特色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应是"国家责任说"加"命运说"。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有利于控制犯罪,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培养政府和公民的法制理论。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探春形象塑造中似融入了作者祖父曹寅的生平经历。探春首倡"海棠诗社"的情节似受到曹寅开办"扬州诗局"的史实的启发;探春有母、有舅不能认不敢认的庶出扭曲人格也与曹寅的经历极相仿佛;探春喜爱"好字画"、喜欢"好轻巧顽意儿"的雅趣性格似也与曹寅善书画、富收藏的生平经历紧密关联。曹寅应是作者塑造探春形象的原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贾探春的结局在红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梁归智教授认为探春最终嫁到海外成了一个"海外王妃",契合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把探春塑造成昭君一样的女性,是受到了昭君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二者的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的悲剧心态;另一方面,曹雪芹和昭君文学的作者都具有怜香惜玉的美人情怀。在此影响下,探春便具有了和昭君一样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6.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家史小说。小说在追溯家族七代黑人曲折命运的过程中,清晰折射出黑人祖先身上不同的文化身份。通过对黑人家族三个典型人物文化认同的分析来探析黑人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建过程,这将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少数边缘人群寻找精神归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着浓厚民族情感和"家国同构"意识的中国作家,通过小说叙事自然地将家族兴衰史与国家命运历程紧密相连.在他们创作的中国现代家族背景小说中,通过展示叛逆者形象对封建家长制度和礼教规范强烈不满的情绪和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愿望,启悟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本真价值和精神家园终极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中,"共同体"在差异与冲突中不断被建构,这书写和表达人类发展依据和需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命运发展"所构建的理念,它具备一定共识基础,其中"他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他者"在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推动"类"意识和共同体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他者"方式探讨和对比共同体的起源与人类的特性,可获得共同原则和合作意识,加速"他者"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评论者对探春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探春形象的理解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探春性格典型化的过程就是由不同接受者阐释而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西周天命思想中,"天人互动"的核心理论是:天帝具有"惩恶扬善"的属性;人依据自身善恶邀天福、避天祸.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社会现实与上天"惩恶扬善"理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从而导致传统天命信仰嬗变.孔子以此为契机,创造性地阐释了上天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秩序的主宰,转化了由上天主宰人世祸福的内涵,重构了与传统天命思想既联系又有极大差异的天命学说,以适应时代的理论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