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的代表理论,挪威学者阿伦·奈斯创立的深层生态学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省思。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整体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整体观高度契合,蕴涵着宝贵的系统辩证的思维与精神。衡之于历史唯物主义,其又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的缺失、神秘主义等明显缺陷。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在变革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避免陷入生态中心主义困境的双重努力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创立的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载的变化气质学说指引着人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其民胞物与思想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完善的教育思想也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但是,理解张载的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充分考虑到其现实的实践意义,也就是从当下出发去寻找其能够实现的生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深层生态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深层生态学理论、观点的考察,认为深层生态学已成为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流派,成为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哲学和环境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分析了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形而上的自我实现和在"自我实现"中重视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实现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权利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准则。从深层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深层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宋代张载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阐述“民胞物与”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思想资源。随着人们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以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越富越光荣”的财富伦理和农民的利己主义导致农民在追求财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方面欠缺制度保障,尚未形成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制约“民胞物与”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农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要在主体上注重协同性,在内容上注重通俗性,在方法上注重实践性。“民胞物与”的思想精华需要与时代诉求相对接,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宣传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张载提出的万物“相感而应”,人须“立天地之大义”、“顺而不妄”的直觉意识,“大其心”、“体天下之物”、“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遵“天道”以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提出了人类自身的生态构建课题,强调所有生命体的共存共荣,因此高等教育哲学中必须以教育生态观与之适应。格式塔深层生态学理论启示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哲学中如何对待人类传统价值的取舍问题,高等教育应以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以环境保护者的身份来看待生态系统,从课堂实践做起,来共同建构教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为深层生态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形而上转变的思路,深层生态学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和运动是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形而上超越。笔者运用深层追问的方式从深层生态学的哲学思考和价值使命来阐述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生态哲学和生态智慧两个方面对深层生态学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批判,提出了不 平等的社会利益机制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等观点,试图从事实、逻辑等方面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做出说明。文章 从社会现实性角度对生态智慧进行了分析,对其可行性提出质疑并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根基在于具有物质属性的气,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统一于气.人是"天地之心",因为人具有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二者构成通向"天人合一"境界的基本路径.在张载看来,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儒家强调要以万物一体的目光来审视宇宙人生,要求社会成员相互关爱如同一家人."天人合一"的落脚点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为儒家伦理的普世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荒野保护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但它在美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可以无条件地向第三世界推行。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荒野保护模式之所以受到第三世界的批评,主要在于它对第三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要建立一种普适的荒野保护伦理就必须要有第三世界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水浒传>情节和思想的逻辑矛盾得不到正视,我国学术界对水浒主题思想的研究还多是局限于"忠奸斗争"、"官逼民反"、"忠义英雄"等大众化的理解.本文以充足的材料批驳了这种理解,并对原著的思想含糊与逻辑矛盾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为谁写"心"?历来众说纷纭为农民写"心",为市井细民写"心",为江湖游民写"心"等等.但通过对作品内容、人物性格和说书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分析,可以认为《水浒传》是以写"士心"为主和为其他阶层写"心"为辅的作品.这是因为施耐庵有着"替天行道"、不平则鸣和辅国安民的"南柯之梦".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本着忠实反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对《水浒传》的篇章、句子、词语等三个层面都采用了纪实翻译的策略。赛译本反映出赛珍珠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保持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性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浒》版本衍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水浒>成书600余年来,版本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衍变,形成数十个系统.祖本今虽不存,但据现存明代刻本和相关载录,当可推识若干原貌.以后五次重大衍变,又同文学自身发展和书商的商业行为交织在一起,因而造成回数、情节、语言乃至主题上很大差异.理清<水浒>版本源流,对水浒学的发展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化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7.
18.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报》曾刊载过一篇莫名其妙的《<新水浒>之一节》,经考证为陈景韩戏撰,是为吸引读者而投石问路的一个策略,得到回应后却未续载,只以《<新水浒>题解》搪塞,却意外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成为编读互动和展示创意的"游戏"平台。这一系列"游戏"对后来的《新水浒》同题之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在无意中开启了晚清翻新小说的大门,并促使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中的谚语时采用了直译,直译加解释,套用英语谚语句型,意译,等方法,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中谚语的形式与内容,为典籍的英语翻译研究及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张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乡村治理思想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学界分别从宗法制、井田制和封建制三个方面对张载乡村治理思想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整体观之,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对张载乡村治理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和当代乡村治理的现实切合性、古今乡村治理的差异性及可借鉴性.以上思考对于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