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石油需求量预测对编制石油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合理预测中国石油需求量,将1965—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4个分量作为输入向量,石油需求量数据作为输出向量,建立中国石油需求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对BP神经网络模型反复训练,发现当隐含层节点数为17、学习率为0.1、训练次数为8次、训练精度为0.001时得到的效果最好。最后运用所确定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5—2024年中国石油需求数据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面向数据挖掘领域,综述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软计算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按照粗糙集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预处理、不确定性度量和知识抽取功能,分别总结了这些系统的特点,指出了现有系统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2015年和2020年CO2排放强度减排目标,建立了以CO2强度减排为主要约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约束的石油需求优化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分别为5.28亿吨、6.04亿吨,该结果意味着,未来我国石油需求总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占一次能源比重有所下降;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减排约束对石油需求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1978—2009年影响石油需求的8个相关指标数据。将指标分成3组,通过每组指标的数据分别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GRNN和BPNN)方法对2013年的中国石油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采用神经网络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方法,从影响石油需求时间序列的相关指标数据中筛选出对石油需求影响最大的5个变量。用选出的5个变量,根据AIC准则确定了时间序列的阶数,并建立了石油需求的AR时间序列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和Rauch-Tung-Striebel(RTS)算法对AR模型进行了后验估计。卡尔曼滤波算法使得模型参数得以更新,且相关仿真结果表明,对于AR模型的输出起到较好的修正作用,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我国石油需求状况预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的GM(1.1)预测方法,对1995~2000年我国石油需求进行预测,并与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照研究,增加了预测的准确度。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表明,“九五”期间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较快,年均增长5.67%,200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2.09亿吨,供需缺口4400万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应加强对石油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加大勘探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油气并举,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山东物流需求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物流需求省情出发,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理论,根据实际数据建立山东省物流需求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未来五年物流需求规模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山东省的物流需求呈增长之势,以期为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中国煤炭长期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对我国煤炭1985—2008年需求量进行模拟与仿真,预测我国2009—2020年煤炭长期需求,并模拟解释变量不同增长率下煤炭的需求量,最后根据预测结果给出政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基本情景下中国煤炭需求从2009年的20.648亿吨,到2017年将出现峰值,达到24.592亿吨,随后缓慢下降至2020年的23.186亿吨。说明在现有的能源消费情景下,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依然要严重依赖煤炭。同时还发现,经济增长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影响最大,是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工业结构(第二产业)影响次之,即便是微调,也会对煤炭需求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城市化也是影响煤炭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加大,国内石油开采增速滞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石油价格、安全与石油需求的相关性及我国的石油现状,论述了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规避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架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以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研究信息科学的独特优势,从基础性、关联性、架构体系、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信息的本质属性,狭义信息与广义信息的度量特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需求与计算数学内在的科学性和功能性的有机融合,得出研究智能信息技术的数学模式和结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经济的石油依存度越来越高.财富转移、潜在GDP损失、宏观经济调整成本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预测中国2015—2035年石油依赖的三部分成本,并进行相应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当今国际石油价格越来越不受供需控制和我国居高不下的进口规模情况下,财富转移成为我国石油依赖总经济成本中的主导部分,占到总经济成本的65%左右.需求价格弹性、潜在GDP损失乘数、GDP价格弹性及完全竞争下的市场价格是影响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主要参数.2035年前我国石油依赖的经济成本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3%左右,难以实现石油独立.  相似文献   

11.
可信计算及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详细介绍了“可信计算”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容错计算(可信系统与网络)、安全探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对可信计算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对可信计算的概念、研究对象、目的以及可信计算的体系结构的看法;综述了可信计算中的终端可信、终端可信应用、可信网络连接、可信网络服务、交易可信、可信评测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进行了分析和点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展望了可信计算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区域软实力是与国家软实力相类比、并将其应用于区域竞争与发展研究而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软实力理论框架体系一般包括如下内容:概念及内涵,与综合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表现形式、来源及其功能,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衡量指标以及测度方法,提升路径,等等;围绕这些理论问题,在分析评述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家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系统学、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进行阐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软实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人类正面临着"信息爆炸"或"数据洪水"的危机,数字化生存日益依赖于计算工具,人机交互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生态的基本层面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艺术和美学引入计算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把握审美与计算、艺术与科学之渗透的双向性,促进更有涵盖力的信息科学美学的形成,并推动娱乐经济与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云计算研究综述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范式,云计算已经成为近两年研究的热点,其目标是为用户动态地提供可靠的、可定制的、服务质量(QoS)保证的IT计算环境服务。研究综述从定义、服务层次、计费方式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云计算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科学地评估云计算的运营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环境资源的一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在可持续发展空间中的经济和环境平面内的系统,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鉴于向量祝回归(VAR)模型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根据我国1995~2006 年能源消费总量、GDP 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VAR 模型,对三者1995~2015 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在向量祝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物流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物流需求预测的基础,文章选取无锡1996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得出所选取的11个指标对物流需求的影响系数,对所得系数进行评价,结合无锡物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河流流域水系统承载力的内涵及衡量指标,分析河流流域水系统承载关系的基础上,以人口、经济和环境为目标,以供水量、污染容量以及人口规划和工农业产值规划为约束,建立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流域水系统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以浏阳河为例分析得出,按照浏阳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理论纳污容量和人口、经济发展规划速度,若以环境优先为前提,2015年浏阳河水系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要求,若以经济优先为前提,则基本满足要求;而无论是以环境优先还是以经济优先为前提,2020年均会出现水系统资源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进而提出了浏阳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尽管当前油价持续上涨,但我们从油价历史数据和供需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需求并非是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消耗的大量石油资源更大程度上是为国际市场服务。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减缓了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