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应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共通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和今天的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给予了深刻透辟的论述,并科学地借鉴和运用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说明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认真学习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正气,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只有珍惜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们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植根于民族地域的古老文化。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晶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基本特色 ,无疑是应大力加以传播和弘扬的。但是 ,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应积极吸纳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特别是灌注和融合进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这样由传承而创新 ,在创新中而承续 ,进而创造新的现代文化 ,让民族文化具有永不停止的创新性 ,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活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仕民 《社会科学家》2006,3(2):200-2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永强 《天府新论》2004,11(6):91-93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为民族的不可或缺的特征。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的文化,一旦丧失了其民族特性,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导致整个民族的衰亡。在新的形势下,更要特别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是必须强调文化建设的民族性,二是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三是必须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树立健康的民族文化发展心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虽几经沧桑、饱尝苦难,但始终聚而不散,上下五千年,至今仍能在世界大家庭中显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乃是维系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多方面的基础,其中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的最高层次的哲学思想,更是民族凝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自觉地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有效地唤起民族的自觉,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可以说,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增华 《中文信息》2013,(6):110-110
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在当前形势下,就如何抓好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吸收、融纳先进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别的民族中也能够承传、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交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吸收一定的文化,使之内化成自身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交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凝聚力,构成民族平等、团结的文化基础,它不仅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而且极大地积进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指出了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高校如何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强调开展好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素质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昌雄 《学术论坛》2012,35(9):164-167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必须根植于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使之发扬光大。根据各个民族文化特性,植入先进文化内容,在保持该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态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保护和传承好各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保证有这些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教育,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才能避免目前蔓延的"破坏性建设"、文化"自生自灭"等问题。从实践看,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诸如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人等扶持培训、民间人士自发进行办班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强化教授传承方式的结合等。各地还可制定一些保护和传承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高度集中和凝聚,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是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将世界遗产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是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巴蜀文化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最近,在北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李瑞环同志进一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