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们心目中,卡尔·波佩尔爵士似乎主要是位科学哲学家,其实他对哲学的贡献涉及诸多领域,从逻辑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及精神哲学直到社会理论、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波佩尔哲学鲜明的整体性使我们可以谈论一种波佩尔式的世界观,一个可与经典哲学家的体系相媲美的包罗万象的哲学大厦。只有一个哲学分支未经波佩尔系统探究,这就是美学。  相似文献   

2.
波佩尔从来就不属于维也纳学派,他从未参加过该学派的会议。但是尽管如此,他也不能就被认为是圈子外面的人。1950年,在我那篇论述维也纳学派的文章中,我认为我有必要一再提到他。另一方面,如果不涉及维也纳学派的话,那末,波佩尔的论著从师友渊源来说就是不能被人们理解的。波佩尔同维也纳学派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对于波佩尔的思想发展来说,维也纳学派亦有重大意义。在谈到卡尔纳普的著作《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时,波佩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本书……在我自己的哲学思想上,标志着一场革命的开始”。在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不是被誉为康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就被蔑视为哲学的破坏者。普林斯顿大学考夫曼教授写道,“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给哲学指出新的方向,但唯有维特根斯坦是两次做到了这一点”:作为逻辑学家和作为语言哲学家。美国哲学教授巴特莱第三(William Warren Bartley Ⅲ)在他发表他的维特根斯坦传记(德文版书名《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后,引起了维特根斯坦门徒们的公愤。因为巴特莱将他们的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有“失人的尊严”。因为巴特莱虽认为除了波佩尔之外,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但也说他“不是一个很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同性恋爱者,“他喜欢放荡不羁的几乎无法控制的乱交”。1911年秋天,维特根斯坦认识了罗素  相似文献   

4.
波佩尔对穆勒的人文科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批判。其中包括对穆勒所主张的“复杂性”偏见的批判以及对他的“心理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由于受到如此的批判,穆勒的理论被大大地修正了。但是,我们可以说,波佩尔的批判并非想改变穆勒设定的基本路线,而是在弥补其理论不足的同时,使具有科学性质的社会研究更加完善。在波佩尔看来,作为科学的社会科学,归根结底应采取“工程学社会科学”或者“社会工程学”的形式。波佩尔对穆勒的“复杂性”理论的批判在穆勒看来,社会现象要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研究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是人文科学的特征之一。波佩尔认  相似文献   

5.
将积茂著《黑格尔逻辑学和辩证法》一书包括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学、波佩尔的批判和辩证法以及补录三个部分.作者的主要意图有如下四点:一、阐明现代形式逻辑学乃至分析哲学同黑格尔辩证法的"交接点和分歧点";二、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论加以颠倒,进行"连分析哲学家也通晓的辩证法逻辑的翻译";三、着重进行"作为辩证法逻辑学核心概念的'矛盾'的逻辑说明";四、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的真正思想家”专栏已开设数周,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人问我怎样选择人物。为什么选择普利戈津、波佩尔、曼斯基,而不选择其他人?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人?事实上,我的选择并非那么随意。我力图依次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和被同学科的人称为大师的人。我采用的标准仍然是英国史学家I.伯林向我提出的、几个星期前曾在《费加罗杂志》上陈述过的标准:把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人看作是“真正的思想家”。人们常向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拉薩尔和拉薩尔主义曾經是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主要敌人,也是国际工人运动早期的机会主义流派之一。斐迪南·拉薩尔(1825—1864)出身于犹太富商家庭,以律师为业,曾参加过184s年萊茵省的革命运动,一度为“新萊茵报”写稿。革命失敗后,他还与馬克思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甚至自称是馬克思的信徒。因为他无恥地剽窃了馬克思的著  相似文献   

8.
1986年初,为庆贺著名法国宗教史学家,新比较神话学的创始人G.迪梅奇尔(Georges Dumézil)88寿辰,法国学术界、出版界和新闻界纷纷撰文,开辟专栏或出书介绍这位法国人文科学界的老前辈,赞扬他为世界人文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波利耶上校的上帝》和修订本《洛基》.但这位法国思想界的伟人却不幸于1986年10月11日在巴黎溘然长逝.人们对他的突然去世深感悲痛.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悼念迪梅奇尔的文章中,对他作了高度评价,把他比作打开人类精神建筑之门的钥  相似文献   

9.
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埃吕尔的技术哲学 ,并将其概括为技术系统论、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环境论 ,进而辨析了埃吕尔技术哲学的得失。我们认为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揭示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对深入研究技术社会有重要启示 ,但埃吕尔的观点有较大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他看不到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11.
被经常抱怨的也许正是最喜欢的。米德尔伯里镇是一个像它的名字一样令人乏味的小镇。乔正是这么想的。他已经16岁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小镇,所以对米德尔伯里镇他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鬼地方连一份自己的报纸都没有,还不乏味吗?"乔说。  相似文献   

12.
苏联提出审美文化这个概念,大约是在30年以前。最早开始研究审美文化的是苏联科学院院士A.叶果罗夫和美学家B.K.斯卡捷尔希科夫。叶果罗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1959)一书中提到审美文化的概念时指出,研究审美文化主要是为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美的标准和原则”,“它(审美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理解和评价美,而且要求遵循美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实践活动”。B.斯卡捷尔希科夫在他的专著《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苏联审美文化发展理论问题》(1965)中,所持的也是  相似文献   

13.
B.西律尔尼克的人类心态学:情感性造就了人类[法]S.奥迪人活着能没有爱吗?感情受挫后会怎样?多年来,B,西律尔尼克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在超专业化使知识粉比的今天,他试图把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神经学和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揉和在一起,进一步推动...  相似文献   

14.
埃吕尔认为,我们目前的社会已变为技术社会.技术主要不是物质手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控制事物和人的理性方法,现代技术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自主性.他希望创立一种非力量伦理学,以便对技术实践划出明确的范围.但是,由于埃吕尔错误地夸大了技术的力量,把技术看做一种完全独立自主的东西,所以他不可能真正找到一条摆脱技术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J.斯托策尔1910年4月23日出生于法国浮日省圣迪埃市一个非常重视传统观念的家庭,1987年2月21日病逝于巴黎。童年时代的斯托策尔喜欢回忆,会讲一口流利的拉丁文。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培养高级官员的高材生班——路易一世中学法国高等师范学院文科预备班,之后进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继续深造。大学毕业的同时取得了法国大学教师资格。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相似文献   

16.
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出版改变了空间问题在理论界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阐释的现象,列斐伏尔之后,空间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在各个学科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列斐伏尔及其后的空间生产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对资本关系的批判,这一研究路向在指明了当代空间问题的实质的基础上引领着当代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8.
亨利·莱维·布律尔著的《法律社会学》已由许钧译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如出版者所介绍的那样,《法律社会学》以其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方法,精深地探讨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作为一名法律社会学家,布律尔在社会学与法学之间,是努力以一个不偏不倚的形象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将法学和社会学各取一半,再以词句语法揉在一起的。依据学术界对“法律社会学”的一般理解,他在《法律社会学》采取了这  相似文献   

19.
<正>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时候,曾受到长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照顾。李希诺夫斯基是当时有名的“艺术保护者”,曾资助过莫扎特。莫扎特去世后,他又极力赞助和庇护贝多芬。他和他的夫人都非常倾慕贝多芬,曾在若干年中每年给贝多芬一大笔钱。贝多芬敬重公爵,对他的照顾是感谢的,但他不愿做顺从的“音乐的奴仆”。有一天晚上,公爵要求贝多芬为当时住在他家里的法国军官演奏。这些军官是当  相似文献   

20.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05,(6):121-127
在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看来,欲望并非直线性地指向客体,而更多是对他者欲望的摹仿.藉此出发,基拉尔构建起一个以"摹仿"、"介体"概念为核心的欲望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伟大小说家笔下的人性和社会真实,将文学和社会历史政治的研究连接起来,把"摹仿的欲望"推衍至对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观察.在他看来,"欲望的介体"呈现了启蒙以来自由平等承诺下个体间欲望冲撞的必然处境;秉持自发自主欲望的幻觉,造就了现代社会在诸多层面上虚假不实的浪漫主义态度;摹仿性的欲望加剧了种种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