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民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农民普遍的日常意识与行为模式,包括农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宗教意识等等。它是一定时期农民对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仅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与改革,制约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中国广大农民社会文化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基本形式及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述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剧变及民众社会心理发生嬗变的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的驱动阶段、社会心理的失衡阶段和社会心理的调适阶段,并根据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时期民众社会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更多地是与社会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形态及社会的实际运行操作的体制结构形态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受这些方面的变化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才由心理行为的嬗变转化为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该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历程进行总体梳理后认为现代性是其总体标向.然后以D村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为考察样本,分析了农民在其中的政治行为和背后的政治心理,认为当下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使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它的影响和冲击,远不只是在经济生活领域,而是震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任何社会和民族在其经历社会转型时期,都会...  相似文献   

5.
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导致中国农民心理的深刻变迁。一方面,农民表现出高度的调适性;另一方面,农民体验着深刻的冲突性。这种冲突性表现为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农民的素质、农村文化的“贫血”、传统文化的“穿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等多种策略可以实现农民社会心理困境的顺利消解。  相似文献   

6.
农民利益表达意识的缺失及矫正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改革的进程是农村社会不断分化的历程,农村社会分化导致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为了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利益,多元利益主体会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对象表达利益诉求,追寻自己利益.囿于利益表达意识的缺失,农民经常无力表达、消极表达,不仅影响到农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也制约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这就需要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身份意识、参与意识与法制意识,以矫正其缺失的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米袋子"、"菜篮子"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既有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不当和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经济根源,也有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的政治根源,还有农民价值取向和农民环境意识淡薄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识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积极角色正在弱化,农民面临着精神困扰,具体原因是农村新精英空场,农村道德互动出现危机,农村公共空间的萎缩与农民公共生活意识的弱化。这一困境的超越需要培育农村新精英,革新农村政治文化,促进农民群体现代政治心理发育,维护和重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本文梳理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的道德要素和伦理观念,分析社会转型期朋友关系的嬗变与拓展,总结农民朋友关系带有互惠性、亲疏性、拓展性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功利性和目的性越来越突出的负面特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民的行为方式、思想变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现象的大量出现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现代宗族现象不仅体现着封建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而且体现着社会转型期间,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宗族、公社等权威体系的认可在当代农村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最终的瓦解。个体农民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薄弱与社会竞争机制中生活的艰难共同构成了当今宗族现象的社会历史基础。宗族现象反映着改革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一种因改革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现象,所以当代宗族现象只能通过改革的深化,而不是重新树立宗族的权威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与农村青年的婚姻困境孙月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渗透,农民的婚姻观念也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农村的长期封闭,特别是转型期的文化动荡,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在农村...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对农村的整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特点。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乡村的整合是通过以乡绅为纽带的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实现;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整合的突出特征是“强国家”,民间力量被忽视、压抑和削弱;公社解体到现在,被压抑的民间力量得到了释放,农民出于共同的需要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农村的整合趋于平衡。而农民的政治心理也从对财富的特权观念逐步发展到政治参与的自觉主体。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表现出了对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基层组织某种依附的政治心理,他们的政治心理现代化进程虽然在那段时期明显放慢,但总体的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政治心理作为特定时期内人们对政治生活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对政治体制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体制的稳定需要民众政治心理的支撑,政治体制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心理的调适相伴。化解农民弱势群体的消极政治心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作为改革开放社会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农民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消极性。为此,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其政治心理,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最终让更多的农民弱势群体早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文化是农民(自然个体的具体农民和宗法共同体的抽象农民的统一)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农村生活方式、行为习俗、道德规范、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狭义的农村文化主要是指农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强烈的规范作用,成为农村社会的驱动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建党以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党领导的农村社会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与政治认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组织整合与制度奠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赋权放活与治理重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组织振兴与协商共治四个阶段。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新时代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继续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之一。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频繁流动,农民的生活空间、社会交往面不断扩大。受社会环境、客观现实、主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原本处于常态的婚姻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的出现,实质上是中国农村社会婚姻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关注农村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农民在城乡生活方式对撞下的婚姻家庭问题,以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与秩序,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维系和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战略目标。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对农民内在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思想及外在的政治参与行为均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存在农民政治心理失衡、政治认同感较低、政治参与行为失范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反馈机制、思想文化认同机制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机制,消除农民的政治心理障碍,加强和改进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20.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进程。江西省都昌县黄村农民政治参与案例显明,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村支部往往取代村委会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当选的村干部不为民谋利甚至以权谋私,又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约束,结果造成村支部与村委会、村民与村干部关系紧张,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冷漠,遇事多采取制度外政治参与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整个社会管理运行成本的增加。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从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团建设、政治宣传、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通过村民自治实践培养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培育和壮大农村市民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环境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