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与尤根·哈贝马斯之所以能联系起来,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事实阿伦特全部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政治主线是对"公共领域"式微的强烈关注,而这无疑是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思想最为直接的、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公共领域"概念原型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但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促使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都到"公共领域"中去寻求解脱,"公共领域"理论可以说是对政治极权和科技工具理性的一个反动.  相似文献   

2.
汉娜·阿伦特是政治哲学史上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不论是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提出,还是她的理论建构及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表现出了阿伦特作为20世纪杰出思想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卓越之处,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思想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阿伦特是唯一一位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并斥之为非本真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这一批判和论断基于她独特的政治观,即一种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政治观。本文从行动、自由和公共领域三个维度对阿伦特独特的政治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这三个维度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的思想论述是奠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的,她反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和"实在"的区分.主张将公共领域建立在"现象"之上,从而避免为了"真理"的要求而毁坏公共领域,但是,为了弥补现象所造成的任意性,阿伦特又将其公共领域建立在美学之"判断力"上,以"反省判断"以及"想象力"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身的疏远、人与世界的疏远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阿伦特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一统天下和人类自我的封闭。由此,阿伦特指出:思想不仅仅是专家的事,它需要公共空间,需要大众的审视与检阅,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撑;而走出孤独自我、走向公共领域,则成为解决道德危机,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世界视域交融的人类之公道。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一直受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关注。不论是阿伦特极权主义语境中的公共领域,还是哈贝马斯民主语境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后续研究者对公共领域的探讨,基本上都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或者说"‘国家与社会’的消极互动"之逻辑预设上展开的。但实际上,"‘国家与社会’的协作"或"‘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之逻辑预设同样存在可能;基于这种逻辑预设,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看,公共领域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它同时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域、社会对国家的管理域、国家自我管理域以及社会自我管理域相联系,发挥着社会管理功能。公共领域的建构必须从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个方向着手;外部要素包括制度与媒体,内部要素包括公众、公共知识分子以及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二者在不同视野中审视实践问题: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复兴这一现象学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超越这一总体性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实践的总体性,凸显劳动活动的价值性、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8.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的思想论述是奠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的,她反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和"实在"的区分,主张将公共领域建立在"现象"之上,从而避免为了"真理"的要求而毁坏公共领域,但是,为了弥补现象所造成的任意性,阿伦特又将其公共领域建立在美学之"判断力"上,以"反省判断"以及"想象力"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籍德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概念有着独创性的解读。在她那里,公共领域作为人的卓异性的表现场所,作为人展示人自身的空间的存在,显示自身为“共同世界”的永恒存在。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概念的探讨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显示在哈贝马斯和查尔斯·泰勒身上。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网络空间"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空间"理论,从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两方面描述了公私领域的融合现象.从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由切换性、"秀时代"个人空间的开放性、网络技术等三方面探讨了公私领域融合的动因,指出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融合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两面性特征,即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言说的平台,通过公共舆论监督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的运作;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为网络暴力等侵权行为及不实或过激言论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我们可以勘定造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之两面性的根源:它的积极向面源于公众、高效沟通媒介与公共舆论的基本形成;而消极向面则源于理性反思、深度交流和批判性建言的相对缺乏。要处理好这种两面性,建构国家、社会和个人间良性互动的网络公共领域,应做到:进一步完善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培育基础的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切实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不断提高公众素质,树立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建立健全政府和网民的长效沟通机制,彰显网络公共领域批判功能的建设性维度。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公共领域等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 ,因而对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厘清哈贝马斯、泰勒等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话语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话语。  相似文献   

13.
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样是面对现代性的危机,胡塞尔坚守着理论的纯粹性,对现代社会理论危机的根源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海德格尔则以实践的态度面对危机,对人(此在)的在世界结构做出了深刻地分析,但是由于他们都秉承着理论或者沉思优于实践的传统,故而都未能对政治的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只有阿伦特,直面这样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领域,并为之提出了具有洞见性的主张——恢复公共领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政治,担负起每个公民应负的责任,从而使我们在迷茫与彷徨中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虽然是在市民社会理论的羽翼下生长壮大起来的话语系统,但却具有超越市民社会理论范式的理论特征和学术价值:不仅公共领域理论话语克服了市民社会理论范式的社会历史局限性,而且,公共领域及其理论本身既具有独立于市民社会的理论规定性和理论内容,又具有自己独立的问题域和学术演变历史。因此,把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中离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范式予以专题研究并探讨其学术意义,既是完全可能的,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公共领域的本质是公共对话平台及建基其上的社会批判功能.因此,“公共领域”是非实体性范畴,是哈贝马斯用来厘定现代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引导政治实践的理论工具.根据文本分析,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来源于特殊的西欧社会的文化根柢,有着特定的西欧社会历史背景,直指现代西方社会语境中的问题,并不能以自明自证的方式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尽管如此,公共领域的社会监督和批判的自我纠错功能依旧具有普遍意义,它必须与中国传统的“公”的文化相结合,立足于当前中国的政治现实,实现在当代中国价值多元化社会语境下的现代转化,才能发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与市民阶级对公共权力的批判须臾不可分开,这一批判精神以市民阶级对人性的自我理解或私人自律为依据.在当今社会福利国家情景中,由于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这两个过程,国家与社会由分离而重新合一,私人领域不复存在,公共领域也因为批判精神的式微而瓦解了.因而恢复批判精神乃是重建公共领域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理查德.桑内特三人鼎足而立,虽然他们对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衰落的时间、原因及表现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却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伦特认为,大众娱乐摧毁了公共生活的产物及其发生于其中的场所;哈贝马斯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公共领域又开始了一个"再封建化"的历程;桑内特则认为,大众传媒虽然给人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相似文献   

19.
战洋 《天津社会科学》2006,6(6):107-110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模型缺乏女性视角,被批判为“性别盲点”。因此,女性主义者们试图建立包容女性的“女性公共领域”,南希.弗雷泽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基础做出了批判,试图通过公共领域的多元化来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但其理论却摇摆在包括平等在内的启蒙价值和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之间,她所提出的女性公共领域也因此自我挫败,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产权改革是一个公共话题.本文从对产权属性的探讨入手,剖析了产权改革与社会治理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指出产权改革同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公共领域的重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产权改革为社会治理和公共领域创造了推动力量,而社会治理和公共领域则为产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