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社和几社是明末两个文人社团,它们提倡通经致用,崇尚民族气节.其精神随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及复社、几社社员渡台而播迁台湾,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几社是晚明江南的重要社团,其重要性仅次于复社。与复社强烈的政治性比,几社的立社目的在于文艺与学术。这与明代松江地区的士风传统及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的远离政治的态度有关,并与邻近名人徐光启经世致用的学说有关,当时松江地方官方岳贡也为之提供了相应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4.
复社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歧.由《留都防乱公揭》和《幸存录》所引发的争论表明,复社内部政治分歧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明末党争各方.由于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这一分歧在明朝灭亡前后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复社内部的政治分歧有着深刻的地域、家世渊源,并与复社松散的组织结构及社内分层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分歧的存在使复社成员的政治活动呈现出极强的分散性和宗派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社是以衿绅阶层为主体成员的文人结社,因此衿绅阶层力量的强弱及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复社的行动理念和模式。本文以明末清初江南地区衿绅势力的盛衰为背景动态地考察复社的活动.揭示出复社的影响力正是明末江南地区衿绅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而清初这一地区衿绅力量的衰弱则必然导致文人结社的衰变。  相似文献   

6.
唐代民间私社的活动比较普遍,除了以修寺、造像、诵经、设斋等奉事僧佛的社邑外,以营葬活动为主,兼及其他经济互助活动的社邑是唐代民间私社的主体。除社祭功能外,唐代民间私社还具有其他若干种社会功能,具有严密的组织和独特的活动方式,是与官方的乡里组织并存的民间组织体系,在乡村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作为钱谦益入室弟子,同时受业于复社名士周之夔、魏冲门下,毛晋与诸多复社成员有交,尤与复社魁目顾梦麟、杨彝最契。通过勾稽材料,考辨梳理,我们发现毛晋曾参与崇祯九年复社金陵大会,并代“复社领袖”张溥刻书,与“复社公子”冒辟疆交游唱和,与“复社宗主”祁彪佳书信频频,刻书是其游于复社间最亮眼的名片。  相似文献   

8.
复社与东林党关系的实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9.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友人皆为谈文之人;京师,四次上京,曾与吴地的复社魁首有过匆匆接触,无深交。梳理谭元春与复社成员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竟陵派在启祯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相结合,两者在诗学上关系复杂;复社重经史、务有用、主雅正的主张对谭元春有潜在影响,谭元春主张深美、重实用之文;谭元春与复社均主张学古与真性情,复社提出君子的忠友孝悌之情,谭元春与之相近;谭元春等人的竟陵诗风对复社诗作的正反影响,表现为复社诸子的有意学习或避开;谭元春与江西复社人士的美学旨趣接近,其诗文中清远自得的风格与江西的文学传统与审美取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复社作为晚明最大的社团,其始成立,因由文学上的文体论争,形成了“务为有用”的复古宗旨。复社成立后的社集,则夹杂了政治的因素,逐渐由文学社团演化成政治性的组织。驱阮事件是其政治化行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艾南英与复社之间长达十多年论争,主要围绕不同的文学观念来展开。从论辩的重点不同来看,论争可分为四场:一是艾与周钟讨论文章作法;二是艾与复社诸子争辩复古的途径与目的,主要是艾南英与陈子龙的交锋;三是艾与复社诸子围绕豫章(即江西)文章的独特性与地位的重要性展开论争;四是艾与张自烈之间以选本的形式相互指谬、论辩。论争的持久与激烈,多半由于艾南英的意气与坚持。双方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纠葛。  相似文献   

13.
复社贰臣的身份危机因社会污名和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而引发。复社贰臣对前代贰臣进行吟咏实际上是在寻找原型,以固化主体身份。在私人场合,好用伍子胥式原型,以示不死与再仕的积极意义;而在官方场合则舍弃了复仇意象,选用魏征式原型。隐士主题显示复社贰臣实无意归隐,"遗民向往"不过是缓解失节压力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矛盾暴露了贰臣对本群体身份的消极认同。江南主题表明复社贰臣具有双重政治身份认同,并在不同情境下显现。有些贰臣的清人身份认同并不与仕清时间一致,而是有所延后。明人身份认同比较牢固,始终难以完全抹煞,但却带有贰臣特色,表现为归属感的缺失。咏史怀古作品所体现出的身份感与咏史外作品中的身份感互为补充,但若细加考辨,发现前者更为真实、隐曲。  相似文献   

14.
张采是明清之际学术大转型思潮中重要的理学代表人物,其接武东林朱学的学术实践,主要体现在传承东林学脉、整理理学著作、宣讲程朱学说等三个方面。这些学术实践,就理学学统传承而言,是东林朱学在复社的继续和发展,就时代精神实质而言,是复社士子重建与张扬程朱理学的开端。从东林朱学到复社实学,再到康熙理学,程朱理学之所以能历经王学狂飙和鼎革巨变而常新不衰,张采等复社巨子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5.
博白为广西客家第一大县。境内社坛举目皆是,建制主要为坛垣式,年中社事众多、规模盛大。进入21世纪之后博白客家社区社神崇拜不衰反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事习俗满足了现代人对加强联络、交流感情、互通信息、扩大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担社”、“吃社”习俗对构建区域社会和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松江宋氏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的典范与几社命运共始终。宋氏家族中宋存标、宋徼璧、宋徼舆兄弟始终是几社文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几社几部影响甚巨的大型文学总集均为宋家兄弟主持编选刊刻。鼎革后,宋家子侄宋祖年、宋思玉、宋泰渊等成为松江新文学社团的中坚。从而对宋氏家族于几社的文学贡献作了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估和定位。  相似文献   

17.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分析了复社成员对举业及明末学风的批判,并认为复社成员的上述学术批判为其学术实践的转折创造了可能。复社成员学术实践的转折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与方法、提倡学术调和、对结社及讲会进行改造、提倡经济之学等方面,其实质在于使漂浮的学风沉静下来,这些新的学术动向进一步影响了清代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复社存续期间,通过联合编书的方式选编了《明经世文编》和大量时文选本。这种以分工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活动表现出鲜明的群体性特点,缩短了书籍编选的周期,提高了张溥等复社领袖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复社的学术影响。然而,复社成员学术活动中的合作以文化发展中的地域差异为基础,不可避免地带来争夺话语权的矛盾,不会形成统一的学风和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东林党议影响下的晚明文坛,党社一体化成为一个突出的特征。几社以六子起家,初始以举业为标的,进而追求实现经世致用的实学理念,文学成就与政治活动互相声援,形成几社立社之本。《经世文编》的编纂是其政治活动以文学为基础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