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东周时期,先秦诸子的治世观念为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儒、道、墨、法诸家对于道与器、义与利、心与物、天与人等范畴均作出了各自的阐述,他们对于这些范畴或持对立的观点或持统一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相互碰撞、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摄取了充足的思想养分,并发展形成了形质统一、致周利人、重己抑物、返璞归真等重要理念,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支化精神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和伦理政治两大思想特征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造物活动。器以载道,中国古代造物艺术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文与质、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4.
"物"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在古代文论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心雕龙》是古代最重视"物"范畴的文论著作,全书有二十篇文章运用"物"范畴阐释其理论观点。《文心雕龙》的"物"范畴涉及创作发生论、艺术想象论、艺术表现论等多方面理论,对其展开研究是把握古代文论"物"范畴丰富内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家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备受世人瞩目。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材料、装饰、构造等多角度探究了明式家具“道”与“器”的美学特征,阐释了“道器合一”的造物理念,以期引发更多关于明式家具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行为水平的情感需求满足是产品的核心,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人与物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创造和智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民间造物艺术中蕴藏的“致用”“巧用”“节用”“乐用”等造物思想,对于满足真实合理的行为需求,提升行为的效率和舒适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可以为正确创设欢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体验,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赵树功教授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气是中国哲学的元范畴,它和道、理、无、一、玄、天等范畴一样,是古代哲学中阐释宇宙生成、物我关系的重要范畴。该书以范畴正本清源的梳理为基本手段,将古代文人以气论文的历史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学术整合过程,通过这些范畴内外关系的研究,提炼对这些范畴具有统辖意义的元范畴,并尝试以元范畴之下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追溯复原古代文学理论的体系。该书构建了一个以气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涉及文学本原研究:元气为文学发生的源泉;文学创作的文机涵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提出庄子精神是中国纯艺术的精神。但是 ,他把庄子的“道”视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 ;把《庄子》中得“道”者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把《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这些观点在思想和逻辑上偏离了现存《庄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思想 ,在观念和逻辑上造成混乱 ,因此 ,没有在本质上揭示《庄子》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为本"与"道器相宜"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切合的部分。以传统家居陈设艺术中的屏风为例,阐明屏风的当代转换设计应营造适于当下生活方式之"用",合乎当下思想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1.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由是中国人提出了作为最高本质的道,但只是抽象的普遍,在过渡到具体时,却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事实果真如此吗?《荀子》中的"类"观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明确提出道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识的观念,进而提出"类不悖,虽久同理"的观点,意思是说同类则同理,异类则异理。这就使道在过渡到具体时有了范畴的方式或规定。他把"虚壹而静"当作解蔽的方法,其实就是把它当作认识各类具体事物中的道的方法。他的正名思想主张同类则同名,异类则异名,显然是把具体事物当做类概念来对待的;他提出"当簿其类然后可"的观点,主张认识要以感觉经验符合事物的类为基础,表现了鲜明的经验论的哲学色彩。荀子关于"类"的思想,上接老子的道论辩证法,下启韩非的道理论,恰恰表明古代中国人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不过,与古希腊哲学比较起来,由于实用功利目的的强势引领,荀子的范畴思想在概念化和体系化上发展得并不充分,这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悠久的传统造物文化,既是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科技发展的历史。在传统造物艺术实践中反映出的选材观念、工艺环节设计与生产管理制度,以及设计方法都体现了古代科学的造物观念。只有当我们以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造物设计时,才能发现其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获取当代设计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工艺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照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曾对中国传统的造物活动产生过积极影响,如孔子的“文质彬彬”、墨家的“非乐节用”、管子的侈靡消费、道家的“顺物自然”、荀子的“重己役物”及传统的“物以载道”等思想,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追求和谐的造物思想基础,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式服从功能”、商业主义设计、绿色设计、人本设计、方式设计等现代设计思想相照应,显示出其鲜活的生命力,对现代设计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家老子、庄子的某些重要观点,揭示了道家"去奢崇俭"、"崇尚自然"和"道常无为"等消费思想的现实意义,并认为其对于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现代生态经济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体制下,儒、佛、道(道家和道教)形成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更加强化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情形十分复杂,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方面;宗教作用于文人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等等诸多层面,成果极其丰硕,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物文化也源远流长。本文试结合当代工业设计中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简约主义风尚、科学主义精神、自然主义倾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发掘整理,为中国当代工业设计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关于二者的内涵、关系等在哲学史上也被许多哲学家探讨过。王船山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道器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器"是具体的事物。关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道"在"器"中,"器"在"道"先。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道器思想,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关于二者的内涵、关系等在哲学史上也被许多哲学家探讨过。王船山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道器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器"是具体的事物。关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道"在"器"中,"器"在"道"先。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道器思想,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