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天主教是斯帕克观察世界的出发点,人生的指南针,斯帕克的宗教信仰与她的小说创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斯帕克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她的宗教信仰和小说创作的关系。目前很少有人详细研究过《安慰者》的叙事策略和斯帕克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而这对理解斯帕克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斯帕克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她的叙事策略,她所选择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二者达到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歌德思想性格的二重性,18世纪德国社会政治背景的特殊性,以及文学史角度等三个方面,探讨歌德创作中贯穿始终的两面性问题,以对其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邓小平决策基本原则:“人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利益性原则”.人民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宗旨,以“实惠性”为特征;实践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核心,以“实践性”为特征;利益性原则是邓小平决策的价值取向,以“实用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唐宋古文运动的逻辑起点并非针对骈文,革新文风才是其关注的焦点.唐代古文家“因道及文”,“文以载道”才是其核心观点和指导思想;北宋古文家“因文及道”,其诗文革新并不与“西昆”为敌.唐宋古文家古文创作成就的取得基于其不拘骈散、融骈人散的艺术追求.同时,唐宋古文家的史学思想与实践对其古文创作有重要的涵化作用,直接影响其古文创作的思想与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道家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等、自由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正义原则和人类的普适价值。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自由等思想资源,亦未形成西方的自然律等思想。本文认为,道家的“道”就是中国式的自然律;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等思想表达了以被统治者的意志进行统治的政治自由主张;郭象等“物任其性”、“各得其正”等主张蕴含了个性自由的可贵精华;而“通天下一气”、“齐万物”、“损有余补不足”等思想,则逻辑地通向了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诉求;道家试图通过无为而治实现上述政治主张,这一模式亦与现代宪政精神相通。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郑荣基宋代是一个谈“理”成风的时代,哲学的尚“理”自然也反映到文艺中来。苏轼就是一位热衷于“理”的文艺家。“理”贯串着苏轼的整个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不过,苏轼论“理”,并不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表明,在理论语境中探索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提性问题,是真正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用的思想基础。就思想观念前提而言,摆脱狭隘地将价值界定为某种“有用性”的思想误区,真正把握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的思想关系,探索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中国人之间的思想转换方式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意识;就社会历史前提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以解决中国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为思想立足点;就思想原则而言,确立“中国式”的思想主体、研究立场、研究方式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根”、“体”。  相似文献   

9.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坚定的信仰者,虽然有其信仰困惑的因素,其宗教信仰立场渗透于他的创作中,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作为"一切都可以"原则的提倡者表达了自己的虚无主义立场,而其对话者阿辽沙则以其爱理念成为伊凡思想的解毒剂,试图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的解析透视伊凡的虚无主义思想,从而彰显陀氏上帝观及其信仰核心.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 “成竹在胸”说是其文艺创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 本文以 “成竹在胸”说为枢纽, 联系苏轼的其他有关观点, 全面地探索了苏轼的文艺创作观。苏轼把 “随物赋形”与 “真”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审美追求, 包含了对中国优秀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我国传统美学的探讨和今天的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吾丧我”思想是《齐物论》全篇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的绘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性。首先,分析历来学者对于“吾丧我”的各种解说,力图准确把握其含义。其次,回望西方绘画创作历程,分析西方绘画创作与“我”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再次,比较庄子“吾丧我”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无蔽真理”观的相通性。最后,运用“吾丧我”思想解读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的绘画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实效性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功能”原理,从五大教学要素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求“实效性”,曲解可接受性原则,全面迎合学生的需要,导致发展性原则式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可接受性原则解决了合规律性问题,坚持发展性原则解决了合目的性问题。可接受原则与发展性原则二者有机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3.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穆丽尔.斯帕克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的小说之一,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斯帕克创作的高峰期,《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很明显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影响。结合文本,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不同于西方古代文论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主体活动。尽管两者都把文学创作看作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但古代西方文论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摹仿为基本点的。摹仿,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斯多德就是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诗学体系。不管“摹仿说”包含了多少主体的创作意识,其视角始终是着眼于自然,着眼于创作客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以创作者的主体活动为基点,从来不把文学看成是对客体的摹仿,客体只是主体活动中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永远没有与创作主体有同等的品格。文学不是现实的“影子”,而是精神世界的披露。它所特有的一系列贯串性的核心概念,如“气”、“情”、“意”、“趣”、“才”、“性”、“神”、“韵”等无不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这种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文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试图缓解历史和价值冲突的理性抉择,它突破了以儒家过统为核心、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赋予其开拓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初期起弗洛伊德就在小说观念领域悄然发动了一次革命,他把自己的“深层心理学”理论延伸到了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之中,明确肯定了“心理小说”的人性意义和现代审美价值,并从“无意识”表现的历史存在揭示了西方小说史的心理学本质,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力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理论立场和创作观念。但其理论和批评中过于浓厚的“泛性论”色彩和古典主义传统的余波又阻碍了弗洛伊德小说思想与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批评界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不朽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当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自此,世界文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多余人”和“类多余人”。过往对多余人的研究大部分过分强调其历史背景因素,这样的角度其实是缩小了这个形象的广泛性。试图从人性这个本质而永恒的角度去分析“多余人”形象,并把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放在一面镜子的两面进行审视,能帮助挖掘出这个形象的核心共性和真实内涵,对“多余人”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作者详细地阐释了列宁的“一物两面”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列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所揭示的“一物两面”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把矛盾的对立双方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孤立地单打一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抓重点、抓关键,反对折衷主义。“一物两面”的辩证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导苏联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作者认为列宁的这一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其现实意义。遵循列宁提出的“一物两面的辩证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时,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处理好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罗彩 《东方论坛》2021,(2):123-130
“性分”思想是郭象哲学的核心与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郭象“性分”思想统合了先天、不变、必然的“命”与后天、可变、偶然的“遇”,并以“遇”为“命”,强调“性分”的自然而然与理当如此,这就决定了“性分”思想具备先天与后天、不变与变、必然与偶然的矛盾两重性特征。此外,对郭象“性分”思想矛盾两重性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就抽象理论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及个人身心的安顿;就具体现实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思想具有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品格,其“人民性”的创作审美张力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反映。“人民性”艺术创作的审美张力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孕育新的活力。从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基础,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