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信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世界享有盛名的伟人传记,本书所倡导的通过不懈努力取得非凡成功之奋斗精神,在美国和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也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书信体自传.  相似文献   

2.
“传记体文学批评”是指以传记为体例,以作家为传主,体现一定文学批评意识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司马迁《史记》首创中国古代传记体文学批评以来,传记体文学批评文献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日滋月益,以至卷帙浩繁,蔚为大观。传记体文学批评文献主要集中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之中。考诸二书及其目录提要,借鉴《四库全书》文体分类方法,传记体文学批评文献大体可分为六类:正史、别史、传记、总集、诗文评、词曲。据此,可窥见其整体面貌、源流正变、文类特征之大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记体文学批评文献的初步研究,为传记体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提供最基本的史料基础和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女兵自传》的精神风采与艺术魅力孙育群《女兵自传》是谢冰莹的长篇传记体作品。完稿于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馆出版,再版19次之多,曾被译为英、德、法、意、日、朝鲜等十几国文字、饮誉海内外。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妇女不同凡响的精...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自传》是朱东润80高龄时创作的一部自传。该自传所包含的时间跨度长达80年,结构较完整。在叙事上具有异常丰富的历史事实,分量很重的传记事实,个性鲜明的自传事实。历史事实、传记事实、自传事实三要素既各自丰满,又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学作家许钦文写于1934年的《钦文自传》,其在叙事方式上带有先锋性质的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用逆时序回溯的反编年体结构使对象陌生化,冲击传统传记接受的阅读惰性;二是把创造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当成自我赋形的特殊手法,通过主文本与互文本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拓展自传的表现空间;三是把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自传文本的注脚,通过叙述空白召唤积极接受,实现还原特定历史情景的功能。这些充满叙事张力的传记写作新尝试,在诞生初期的中国现代自传文学格局中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受着情感所支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本文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的情感,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所说的"自传"基本上延续了以往史学界对"自传"的认识:"自传"主要指"书序式自传"。梁启超虽未突破传统史家对"自传"认识的局限性,却试图在自传写作实践以及理论上有所突破。在自传写作实践中,梁启超试图对传统"史家自序式自传"进行改造,将"自传"与"自序"分离开来,创立了新型自传模式——"??"自述;其既不同于以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史家自序式自传",又不同于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为代表的"述志抒情式自传"。"??自述"型自传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单独成篇,但又保留了传统"史家自序式自传"中"自述生平"的内容以及特点。另外,在理论上,梁启超找到了最类似于西方自传的传记体例——"自传的年谱",并预示了中国自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自传"到"自传的年谱"。  相似文献   

8.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乔杜里所著《无名印度人自传》以写史的名义作传,这一写作方式既表明他对传主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他杂糅式的书写策略。乔杜里在自传中品评人事的准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式的,他笔下的西方人与印度人的形象也褒贬有别,这体现出他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文化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佬》是汤亭亭继《女勇士》之后的又一部传记体小说,展现了华裔男性在美国创业的艰难历程。小说中,汤亭亭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自传、中外传说和神话、法律等各种文本,与想象的历史文本并置,构建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符号系统,打破了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诗性的语言再现了以汤家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成长史。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并不是一位以写作传记而闻名的文学家,但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传记作品.在接受启蒙教育和“自由”读书的过程中,他积累了良好的传记写作素养,逐渐形成了对中国传记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政治革命、教育革新等活动的展开,他更是积极写作各种人物传记,其中的革命家传和亲友传最具特色.晚年在胡适的影响下用年谱体写作自传.尽管蔡元培的志向并不在传记写作及研究上,此外亦无十分深刻的传记理论见解和非常自觉的现代传记文体意识,但对中国传记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伦·史蕾特的《说谎》是一部打破规则、颠覆传统的当代自传。作者以虚构的事件来隐喻心理之真实,打破谎言与实话、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聚焦《说谎》中的隐喻事件,讨论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真实心理成长。据此,作者认为当代西方某些自传的真实与虚构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3.
凌叔华于抗战期间在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的鼓励下开始创作英文自传《古韵》(Ancient Melodies),在同样战争的背景下,许多女作家也同样自觉地选择自传写作,表现了她们对于现代性和战争的反思。本文以凌叔华的《古韵》为中心,通过比较郭沫若、萧红等人的自传作品,以自传中的“自我”概念为切入口,试图阐释战争背景下的女作家的自传写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亨利·詹姆斯在叙事视角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叙述视角理论方面的开拓。通过探讨叙事视角在《贵妇人画像》里使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  相似文献   

15.
《古韵》是凌叔华取材其童年生活的自传性作品,小说的写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的。中英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促成了《古韵》的写作,该书后来在英国的出版和走红的过程,也无不是异质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诉求所产生的结果。作者在文本策略上也显示了其对西方趣味的主动迎合,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的批评和思考也受到了异质文化背景影响。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游走在异质文化间而想要表述自我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 写作的年代考定作品的写作年代,对于研究作家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关汉卿的传记材料是这样缺少,连生卒年都难以确定,为他编排一张创作年表谈何容易!迄今只有《窦娥冤》,因剧中人物窦天章的官职“肃政廉访使”是元代实有的官名,据《元史》的《百官志》和《世祖本纪》,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二月,才开始使用这一名称,再参以剧中的行政区划和官府建制等情况,有同志推断它的写定时间当在公元1291年以  相似文献   

17.
科尔姆的《大师》运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走进了亨利·詹姆斯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亨利的过去”,借用“亨利的写作”等素材,探触亨利灵魂深处的秘密;揣摩他的思绪、触摸他压抑的情感、描绘他汲取写作素材并进行创作构思的实况.《大师》的叙事沉着克制、从容内敛,生动传神地诠释出亨利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将亨利内心难以平衡疏离与亲近的苦痛、情感上的迷茫、近乎残酷的理想追求,表述的自然而又真实,细腻中包含着深沉和犹豫.《大师》回避了亨利那些耀眼的成就、闪烁的光环,引导读者靠近的是那个孤独、凄楚、落魄,还有些绝望的亨利.  相似文献   

18.
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五十万言的文字真实而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五四"以来的社会历史。罗兰以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历史,融个人命运于时代变迁的社会洪流中。罗兰自传融文学、史料、图片为一体,堪称自传文学的范本。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对历史的记忆与追寻,表现文化寻根的认同与归位,融个人与社会历史为一体,实现了对传记文体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被归在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却很难以戏剧家的身份被人们所记忆。在里昂·埃德尔的努力下,詹姆斯的戏剧创作逐渐走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开始关注其戏剧写作对小说的影响。詹姆斯小说中的戏剧化书写并非是他在戏剧创作失败后尝试的一种移植,他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实践是贯穿始终的。笔者选用詹姆斯早期和后期小说各一部,探讨其惯有的戏剧化书写的艺术特色——通过转移视角、隐匿作者、打造戏剧场景等手段为读者搭建一个舞台,营造出直观的现场感,小说的艺术张力因此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性,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