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浪漫是湖南现代话剧作家创作的一大风格,该风格的产生与湖湘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奇山秀水以及浓厚巫傩风尚的滋养与孕育下,湖南现代话剧作家或将丰富想象力投注于作品,通过非常态情节的叙述令其呈现出浓郁的传奇色彩;或借助爱情故事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痴情男女形象的描绘,表达崇情尚性的情爱观。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湖南现代话剧作家笔下的浪漫还表现出集融地域文化与时代风雨的别样形貌特征,如直白抒发情爱欲望,表现主体精神自由“灵”与社会现实“肉”间的分裂与矛盾等。  相似文献   

2.
老舍话剧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幽默是特殊标记,自然和空灵是老舍执意追求的审美境界。老舍话剧的美学特征是经过作家主体的生气灌注,浸透着作家毕生的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心灵的音乐”。  相似文献   

3.
情爱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文本中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鲁彦周话剧《归来》却较好地平衡了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话剧中,作家从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与觉醒、传统婚恋观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等角度揭示着他的婚恋书写,从中渗透着作家对两性关系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戏剧创作,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本文试就已引起评论界重视的话剧的抒情问题,谈点浅见.话剧艺术是在西洋古典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发展成现代话剧,已摆脱了诗剧格式的束缚,而大多采用了散文的形式.这应该说是话剧艺术的一个进步,因为这样就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生活,更能“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富有浓厚的近似对象原型的生活气息”.但这不等于说,现代话剧不要诗意的艺术,正相反,它对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作家以激荡的情绪,以鲜明的爱憎,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再现出存在于生活中的诗情.  相似文献   

5.
顾育豹 《中华魂》2008,(3):34-34
1962年,周恩来率陈毅、陶铸在广州召开了戏剧创作会议,为一大批受委屈的作家、艺术家平反,白刃也在其中。被禁锢的话剧《兵临城下》解禁。创作于1959年的话剧《兵临城下》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之时,困守孤城的蒋匪官兵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人民解放军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心理学中女性特质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话剧史。具体以田汉、曹禺、夏衍三位话剧大师为典型代表,从作家本体的女性特质、中国古代戏剧中女性中心说的承袭以及现代话剧中有关女性主题的深入挖掘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浙江分会第二届年会于六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金华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浙江分会、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理论研究室、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中心论题是讨论新时期浙江籍作家的小说创作。参加这届年会的有该研究分会会员、文艺理论工作者。大会还特邀浙江籍作家杨佩瑾以及浙江省的小说作家和中青年作者肖容、张廷竹、叶林等同志参加。年会这重对浙江新时期小说创作概况,尤其是对本省有影响的中青年作者创作的考察上,在理论上总结、研究、分析他们的得失和成败,研究文艺理论工作者如何为本省中青年作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是最早把工业题材引入话剧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从20年代初的《薜亚萝之鬼》到30年代的《扬子江的暴风雨》,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工人的血泪人生和在战斗中的成长历程。其中的《梅雨》,不仅继续高扬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还糅合了“社会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堪称30年代左翼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话剧史上,宣传教育剧是居于主流地位的,气势最盛,影响最广。在中国近现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剧作家们自觉地逼近现实,摹写现实,为现实社会服务。话剧创作的这种思维定势对于老舍这样生于忧患、肩负使命的作家来说,自然不会例外。老舍常常把自己的剧作定性为“宣传剧”,建国后更加明确地认为:“话剧是教育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以前的研究者大都据此来充分肯定老舍剧作的社会效应和政治影响,指出它的现实政治意义,这当然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也应当看到,老舍对话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曹禺始终执拗地追寻生活表象后面蛰伏的人生困境,以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在全方位的戏剧描写中,曹禺努力探求和张扬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原力与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对人之命运的辽远思考,这或许是曹禺剧作最为迷人的地方。老舍的两次话剧创作高潮都是在革命狂欢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两次话剧创作高峰的共同之处是与政治和革命的紧密联姻。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小说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剧“甲寅中兴”指的是从1913年下半年开始到1914年,持续了大约一年多时间的新剧发展态势。一般观点认为新剧在“甲寅中兴”之后,基本就衰亡了。事实上,新剧在上海的剧场演出中仍然占据着很高的比重。现有的大多数戏剧史论著一般不再谈论新剧在1914年之后的状况,用“衰落”两字一带而过,这既是由于史料缺乏,也是主流价值追求造成的思维定势。1914年之后,在游戏场中仍然不间断地上演,而游戏场中的这部分演出是不被主流戏剧史书写者放在新剧的演出中进行考虑的。要还原新剧在当时真实的演出状况,必须对它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地偶像剧的发展正面临尴尬处境,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转变为影响上的优势。文章从偶像剧的故事创作、观众定位、偶像因素等方面对造成这一处境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打破伪偶像剧的瓶颈,呼唤内地真正偶像剧的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们身上整体呈现出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勤劳、善良,聪明、美貌,敢于胜利等特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代整个社会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透过后现代戏剧同现代主义戏剧的比较视界 ,对后现代戏剧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同时 ,根据后现代戏剧的实际情况揭示其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介绍安顺地戏的历史源流及生存现状,进而从地域分布、艺术形态、审美观方面分析汉族地戏对布依族地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着眼于地戏的传播主体,从传播主体的存介形式、文化身份、动机与活动方式等方面探究汉族地戏在布依族地区成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