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以华盖集续编·空谈》)李何林先生就是埋在我们活着人们心中的一个,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受人尊敬、崇仰、纪念。适值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我去鲁迅研究室报到,第一次拜会了李先生。他和蔼地跟我说:“编写《鲁迅年谱》的任务很重,正缺少人手,你来得正好,非常欢迎。”这次会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头脑清醒、思维严密、说话明确、干脆利落、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一方面使人觉得平易近人,另一…  相似文献   

3.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予鲁迅的崇高评价。什么是方向?敬爱的周总理说过:“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里就说出了鲁迅先生的方向,也即是鲁迅先生的立场。鲁迅先生最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所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是对于人民,我们就要如对孺子一样的为他们做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的为人民服务。”由此可知,所谓方向,包括着反对谁,为谁服务和由谁领导这样三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毛主席称誉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自然是指他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成为现代乡土作家创作的楷模。我认为鲁迅乡土小说艺术特点之一是反讽手法的娴熟运用。 三十年代李长之论及鲁迅的“为农民画肖像”的小说《风波》、《阿Q正传》和《离婚》时就指出:“这三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粹客观的态度,仿佛冰冷冷地,把见到的,就写出来,一点也没动声色。……然而,我却殊不觉其冰冷冷地,恰恰相反,却觉得有一种最大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契诃夫的作品和作风有若干相似。1944年郭沫若在《契诃夫在东方》一文中发表过这种见解。 1936年苏联《真理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过:“外国的批评家以鲁迅先生的作风比之契诃夫的作风。”契诃夫的祖国的作家法捷耶夫同样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弱点的这一点,鲁迅与契诃夫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7.
优米 《家庭科技》2013,(10):1-1
你的钱夹里有谁?有个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的先生偶然去菜市场买鱼,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被卖鱼人抢白:"你夫人总在我这买鱼,她从来不问价,她是我的老客户,我都是给她最新鲜的鱼、最便宜的价格。"她的先生很疑惑:"你怎么知道我夫人是谁?"卖鱼人说:"她每次付钱,打开钱包,我都会看到你的照片,看过多少次了,我认识你!"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是现代文学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它写于1919年11月。 如果要问《一件小事》表达了什么思想,大概连中学生都会毫不费力地回答说:“《一件小事》通过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赞扬了人力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大课题’。(陈漱渝《读〈一件小事〉札记》)这是一种被许多专家首肯因而也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但,这是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真实动机吗?或者说,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什么,为知识分子指出一条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正确方向吗?我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如果我们不抽象地看待“人格”,而视之为一种烙着时代印记的心理气质和精神品性的话,就会感到许寿裳的论断是中肯的。从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可以仰观到他的伟大人格的闪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书信集》附录收有鲁迅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致“编辑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记录了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迫害进步作家的罪行,谈到关于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等问题,是一封内容十分重要的信件。但信中提到的这位“编辑先生”是谁?是哪个刊物的编辑?信中所说的《科学新闻》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关于《科学新闻》所载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的消息是怎么回事?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编辑先生”,《科学新闻》这种杂志也一直未能发现,所以对此信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更是茫无所知。在一次访问端木蕻良时,端木蕻良偶然谈到,这封致“编辑先生”的信是鲁迅写给  相似文献   

12.
说摩登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这样一段话:“我这里也不想对‘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在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作品中都曾出现“摩登”一词,例如在《洋服的没落》中:“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在《赌咒》中:“我回答说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盗也摩登,娼也摩登,所以赌咒也就变成宣誓了”。“摩登”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都曾出现过:(1)生平最恨小城镇的摩登姑娘。(钱钟书《围城》)(2)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钱钟书《围城》)(3)说得更摩登…  相似文献   

13.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4.
叶绍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始终以“为人生”的鲜明特色,以对现实主义的真诚追求而饮誉文坛。 鲁迅先生则以他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承认鲁迅、叶绍钧二人皆以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著称,并非等于说,二人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贡献是比肩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可以发现:鲁迅一开始创作就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叶  相似文献   

15.
<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七岁时曾说过:“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它,如果为了识破它需要整个一生,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我要探索这个秘密……”后来他以毕生的创作实践了这一誓言。因此,当他晚年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曾自豪地宣称:“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这话道出了作家一生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宗旨,即探索人的秘密。鲁迅曾称他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  相似文献   

16.
重读鲁迅:客观态度与同情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鲁迅创作文本诞生伊始便好评如潮,但不可否认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而且随着鲁迅创作经典化的实现进程,这一点也愈加突出。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因此,在许多场合和许多领域,我们都仿佛和鲁迅不期而遇,他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想得更多。2006年,鲁迅已经离开人世70周年。“重读”鲁迅,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7.
从民国史的视角看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鲁迅创作文本诞生伊始便好评如潮,但不可否认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而且随着鲁迅创作经典化的实现进程,这一点也愈加突出。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因此,在许多场合和许多领域,我们都仿佛和鲁迅不期而遇,他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想得更多。2006年,鲁迅已经离开人世70周年。“重读”鲁迅,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8.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鲁迅创作文本诞生伊始便好评如潮,但不可否认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而且随着鲁迅创作经典化的实现进程,这一点也愈加突出。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因此,在许多场合和许多领域,我们都仿佛和鲁迅不期而遇,他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想得更多。2006年,鲁迅已经离开人世70周年。“重读”鲁迅,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鲁迅创作文本诞生伊始便好评如潮,但不可否认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而且随着鲁迅创作经典化的实现进程,这一点也愈加突出。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因此,在许多场合和许多领域,我们都仿佛和鲁迅不期而遇,他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想得更多。2006年,鲁迅已经离开人世70周年。“重读”鲁迅,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20.
从什么角度评论鲁迅这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鲁迅创作文本诞生伊始便好评如潮,但不可否认其出发点和目的并不尽相同,而且随着鲁迅创作经典化的实现进程,这一点也愈加突出。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因此,在许多场合和许多领域,我们都仿佛和鲁迅不期而遇,他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想得更多。2006年,鲁迅已经离开人世70周年。“重读”鲁迅,这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