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思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8-71
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她企盼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望,对异族婚恋的理解与支持即是赛珍珠对此的一大主张。小说《同胞》涵盖了多对情侣的婚恋故事,既有美国小伙与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也有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赛珍珠在这部中后期小说中反映出了渐趋成熟的异族婚恋观。 相似文献
2.
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郭英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9-65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是她全面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在《同胞》中,赛珍珠再现了两类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实践主义者———当面临抉择之时,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的。另外,《同胞》也是最早对待美国华裔经历的文学作品之一。《同胞》再一次证明了赛珍珠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1999年,以规定侵犯在外同胞的平等权为由,在韩中国朝鲜族公民对韩国《在外同胞法》提起违宪诉讼;2011年,以实施侵犯在外同胞的平等权为由,在韩中国朝鲜族公民再次提起违宪诉讼。《在外同胞法》无论从其规定,还是实施来看,都违背了历史事实和《韩国宪法》的平等权,韩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重视和保障在外同胞的权益、法律地位和平等权。 相似文献
4.
李晓丽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9-6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重压之下能保持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其他英雄人物,《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厄运、失败和风烛残年时展现出了独有的英雄式的谦卑。这种英雄式的谦卑形象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老人圣地亚哥对小男孩马诺林的依赖;圣地亚哥赋予喜怒无常的大海以女性的形象和特征以维持生计;老人对海洋生物尤其对大马林鱼既爱之又不得不杀之的矛盾情愫;以及老人“可以被毁掉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荣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88-189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的模拟、含混、杂合现象,探讨了赛译水浒的文化意义。译本中的动态的双重模拟所达到的杂合状态不可避免地具有含混特质,这也正是赛译遭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然而赛译本的文化意义正体现在这含混的杂合之中。赛译水浒在模拟、含混、杂合中建立的第三空间承载了文化交流的重负。 相似文献
6.
7.
刘会凤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7):115-116
《骨》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其中父女关系是解读小说内涵的一个重要视角。从三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女儿对父亲的不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美国华裔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不同态度,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世君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8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9.
周志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5):31-35
《无字》是一部有多重声音的小说,在叙述上自由地转换叙述的视点,在女性的经验上充分展开,同时又对男性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透析,小说致力于呈现生存图景,也致力于对人物精神性格的批判。《无字》力图超越女性性别本位立场的意味很明显,这种努力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作品的叙述形式上。《无字》对性别立场的自觉超越使《无字》不仅成为张洁最好的作品,也使《无字》跻身中国当代优秀的长篇力作之列。 相似文献
10.
朱春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7-40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11.
阳丹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37(6):39-47
纳博科夫的《普宁》通过一系列空间断裂性的描摹,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弯曲空间,以至于普宁成了多重空间下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作家对话语空间建构的策略性运用。由于言语的二维平面和文本中象域的结合,所产生的四维审美空间所导致的能动性共同创造了小说“次生之文”的存在,多维的空间对应的是作者力图摆脱僵死的形式话语而寻求一个崭新的身份建构和话语权,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位俄国流亡知识分子身上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9-47
纳博科夫的《普宁》通过一系列空间断裂性的描摹,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弯曲空间,以至于普宁成了多重空间下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作家对话语空间建构的策略性运用。由于言语的二维平面和文本中象域的结合,所产生的四维审美空间所导致的能动性共同创造了小说"次生之文"的存在,多维的空间对应的是作者力图摆脱僵死的形式话语而寻求一个崭新的身份建构和话语权,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位俄国流亡知识分子身上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周燕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9-101
身份问题一直以来是后殖民研究中的焦点。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首部作品《骨》因揭示了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背景下的美籍华裔寻找身份的苦痛历程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理论,通过对《骨》的文本分析,探寻不同社会、历史及政治背景下美籍华人民族及性别身份的解构、建构与重建,例证后殖民身份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4.
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中揭示了自己的跨文化理想,即即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吐故纳新,和谐共处的文化理想。本文通过对小说《东风:西风》的全方位解读,发掘出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在该书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16.
赵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95-97
赛珍珠的《大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西方视角与中国精神的奇妙结合,作者采用了适度“神话”的方式来对待中国历史。同时,在小说艺术手法上,赛珍珠采用“奇迹”的写作方式和与生活真实适当疏离的方法营造一种传奇色彩,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种写作态度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王龙三次婚姻生活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7.
曹园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4):41-44
赛珍珠的代表作《母亲》从男性对母亲的摧残、男性对自然的疏离、母亲与自然的联结、母亲自我意识的建构这四个方面体现出关爱女性和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呼唤。 相似文献
18.
李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对性别身份进行了深刻而超前的探讨,小说中依次出场的几位次要人物——奥兰多初恋萨沙、追求者大公、朋友奈尔和丈夫谢尔虽然着墨不多,却在不同的阶段对主人公奥兰多性别意识的变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挑战了性别规范.在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烛照下,这几位次要人物为更全面解读伍尔夫的性别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20-23,46
如果以女性文化视野解读《红楼梦》,可以发现曹雪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面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荣、宁两府及诸多女性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女性群体形象、贾宝玉女性化形象的塑造,揭示一群女性凄美的命运,表达了对女娲所处的远古女性世界纯真生存境遇的寻觅、呼唤、回归,从而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寻觅女性世界的理想家园,而这一家园却永远失落了。 相似文献
20.
顾汉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33-35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问世以来,已有70年,它的意义有三一是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二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三是生动地塑造了一批中国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