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卢烈红先生《〈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5月推出面世。这部专著以南宋初年编印的、收有中唐至北宋20家禅师语录的《古尊宿语要》为基本材料.纵横比较,对近古汉语(唐宋时期)的代词和助词系统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同类著作中比较严谨、扎实的一部,具有多方面的贡献。(一)本书的第一个贡献在于:首次发现并研究了唐宋时期一种口语化程度相当高的梯宗文献资料《古尊宿语要》。新材料的发现,是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陈寅格先生《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说;“…  相似文献   

2.
禅宗语录作为汉语史的研究资料,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唐以后历代均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系统;一是语言口语化程度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来说,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具有以下作用: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流行时间,印证某些语言现象,显示禅宗言语社团的特殊语法现象。研究禅宗语录语法,要充分运用比较法,进行四种比较: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  相似文献   

3.
禅宗语录语言风格独特,禅宗语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禅宗语言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禅宗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法的研究、词汇的研究、修辞的研究。通过对禅宗语录语言研究概况的了解,有助于禅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代的话本小说中存有数量不少的禅宗预言偈,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贯穿小说叙事的神秘纽带.这种预言偈在<五灯会元>等禅宗语录及<宋高僧传>等僧人传记中均有纪录.禅宗在宋元时代的盛行,使得预言偈以种种途径影响并进入到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之中,"说参请"是二者之间的媒介之一,而禅宗预言偈与古代小说的结缘,肇端于唐宋文言小说,唐代的敦煌变文以及南宋文言小说集<夷坚志>等书中皆有轨迹可寻.  相似文献   

5.
从哥德尔定理看禅宗的元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分析哥德尔定理及其逻辑思想出发,来探讨中国禅宗中所蕴涵的元逻辑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在<金刚经>、<坛经>及众多禅宗语录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双遣双非证悟方法论思想.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它反映其实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哥德尔定理"的思想蕴涵.在当代西方科学界已经开始关注禅宗思想的科学阐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珍惜历代禅师留下的十分宝贵的智慧财富,并借此来反思当代逻辑学,乃至科学方法论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禅宗旗帜鲜明地反对言教,但在禅教活动中又不得不使用语言,因此陷入了教义与实践的矛盾.副语言的使用,既保证禅师不说出有固定语义的语言,又向学人传达了佛性不可言传的宗门意旨.同时,副语言呈现了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效地辅助了语言,使得禅宗语录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千载之下,犹如直面.  相似文献   

7.
大慧宗果禅师是宋代临济宗著名禅师,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在其生前及去世后,有多种版本的语录存世.本文概述了<大慧语录>的编辑情况,分析了<大慧语录>的别本、选本、全本三种型态及其相应的著作.文章最后描述了日本所藏汉文佛教文献目录中关于<大慧语录>的记载情况.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文人士大夫与禅宗联系最密切的王朝,禅宗旨趣深入影响当时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精神追求、价值趋向等方方面面.叶梦得作为两宋之交比较重要的词人,在当时大的信仰背景的浸染之下,与禅宗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禅宗思想与美学观直接影响到其<石林词>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创作意境等,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禅意韵味.  相似文献   

9.
语录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唐代禅宗沿袭印度佛教教学方法,以语言文字为方便法门,故而模仿结集,采用散文、韵文相间的佛经体裁以总结禅师生平言说;宋代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兴建书院以论道,再仿照诸子语录而记录师徒问答。语录体乃中印文化传统既分头独立发展、又最终撞击融合的结晶,体现出中印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10.
运用禅宗语录所提供的语料 ,并参考其它文献 ,对禅宗语录中常用的二条词语 :“落”、“洒洒落落”进行了解释。可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山谷诗内诠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 ,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 ,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 ,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 ,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 ,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但错漏之处也在所难免 ,文章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垮掉一代”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一代"借助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思索改革社会的良方。从习禅、写禅、化禅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禅宗在"垮掉一代"中的全面渗透。"垮掉一代"身体力行地进行禅宗实践,如打坐、沉思、去寺院研习禅经、开设禅堂,甚至担任禅寺住持,不仅将禅理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且以禅入诗,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禅典,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创作,提倡强调直觉的具有禅宗美学特质的自发式写作。虽然"垮掉一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深打上了美国本土烙印,形成独具美国特色的"垮掉禅"。  相似文献   

13.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禅宗语录疑问词语中,继承上古和中古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新生的疑问词语。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新生疑问词语中,"作么生"可用于事物、原因、方法、情状询问,可作主语、谓语、状语;"怎生"主要用于事物、方法、情状、原因询问;"怎么生"主要用于事物、方法、情状询问;"怎么样"用于情状询问;"阿那里"用于处所询问;"那里"除了用于处所询问外,还可表示反诘。  相似文献   

15.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7.
唐宋是常德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常德活动的禅宗高僧见于<灯录>、<僧传>的有60人,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下游地区.禅宗传入常德,最早始于澧州慧演.药山惟俨和德山宣鉴,是禅门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曹洞宗与云门宗,是在常德活动的最重要的宗派;临济宗黄龙、杨歧二派是常德禅宗的最后宗派.常德的重要禅师还有夹山善会、洛浦元安、钦山文邃、德山缘密、梁山缘观等.  相似文献   

18.
南宗禅对心性理论的重视,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哲学基础。两栖于丛林和诗坛的皎然由此入手,从禅心与诗心的类比出发,用禅境喻诗境,用禅法喻诗法。皎然开启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审美道路下启司空图、严羽,形成了中国诗歌美学中极具特色的另一路。  相似文献   

19.
禅宗意境虽不可说,但却可以借助文字有所显示。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宋代文字禅的兴起,使禅宗语言哲学完成了由不立文字、道断语言,到不离文字、不执文字的无痕换骨,充分展现了禅宗在语言哲学和方法论上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立与解脱的新路。其后“百丈清规”的创立,表明禅门抖落陈规时,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规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无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内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脱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规”昭示了禅门独特的僧团伦理内容及行菩萨戒法、不舍世间、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