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瞭望》2009,(4):39-39
贵州省人事和劳动社保部门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在工作首位.推出多种切合实际的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张靓 《人才瞭望》2009,(9):25-26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一)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近 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其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人数为212.2万,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键取决于在就业市场上有无竞争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成为影响社会毕业生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把高校毕业生看成是一种社会资源,那么,这种资源是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的。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降低毕业生的可替代性,使得毕业生相对于其他社会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人才瞭望》2009,(2):45-46
上海将实施六个专项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实施引导升学计划,鼓励各高校以全日制授课方式组织专科升本科教学。二是实施教育卫生人才计划.计划招聘1800名上海高校毕业生到郊区乡镇学校任教。三是实施就业项目拓展计划,今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人数增加到1000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增加到300人。四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技能培训。鉴定合格后.可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一定培训费补贴。五是加大职业见习计划,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我国高校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重要原因之一是就业期望值偏高。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差异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约有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495万人.社会新增岗位900万个。而需就业人数达2400万。这意味着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剧增,一部分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将处于失业状态,即“知识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是当前重大社会问题,关键原因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即一方面许多企业花费高额成本却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问: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是建国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有89.5万人,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有近4万人,超过往年,且普遍看好浦东,新区成为应聘热点。浦东新区劳动人事局和人才交流中心积极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新区各用人单位想方设法物色所(?)人才。 问:怎样办理9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手续? 答: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的部属、市属单位录用应属高校毕业生,可按原管理范围由本单位主管部门办理;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也可直接报新区劳动人事局办理有关手续。 浦东新区各局(办)、开发公司及所属单位录用毕业生,由主管局、开发公司或委托管理的单位在用人协议书“用人单位”一栏上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新区劳动人事局。  相似文献   

9.
于慧 《人才瞭望》2009,(8):30-31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进入保险箱。而且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也不再缺乏,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美国高校同样存在着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缺乏有效的信息和必要的求职技巧等困难。高校也同样肩负着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责任。近年来,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2%。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因此.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2007年.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5%,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0%,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5个百分点。据统计,在1996年至2006年这10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4倍,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个百分点,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2006年已突破百万大关。  相似文献   

12.
牛励耘  周俊 《人才瞭望》2009,(12):32-33
2009年.漯河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6000人。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缓解漯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该市从5月份开始.分三批为市县区教育系统、市直卫生系统及其他事业单位共12家公开招聘334名工作人员,报名的高校毕业生有3000多人次.有效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人才瞭望》2013,(8):55-56
随着“毕业季”来临.焦作市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推进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已有约2000名大学生达成就业意向。一是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专门设立大学生就业手续办理一条龙无障碍服务窗口.提供人事代理、档案托管、社保医保、户籍等一系列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以务实、热情、周到的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晓剑 《人才瞭望》2013,(8):89-90
近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向大众化,随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等复杂问题。与此同时,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全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扩大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从此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处理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行策略。面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升其实效性和针对性,以此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人才瞭望》2014,(11):61-62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漯河市出台服务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7.
江琳 《人才瞭望》2013,(7):54-54
2013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进入尾声。日前,重庆市教委要求各高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未就业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并再次重申:学校不能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据悉,今年该市高校毕业生达到16.3万人,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8.
姚峰 《人才瞭望》2005,(10):24-2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从国家统一调配的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转变,企业已从被动接受国家配置大学毕业生转变为真正拥有用人自主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大学毕业生也从被动服从国家分配转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择业和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在这种人力资源流动相对宽松的制度下,企业如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以及如何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丁珏 《人才开发》2009,(8):48-49
今年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萧山作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历来是各地毕业生集聚地。为此.杭州市萧山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重点.全面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0.
梁欣霆 《人才瞭望》2006,(11):62-63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212.2万人,比上年增加46%,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有关专家称,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有64万大学生无法上岗。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另一方面是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