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认为,“五四”本是启蒙运动和救亡运动的“双重变奏”,结果是救亡压倒了启蒙,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中断。此说然否?且听王元化论分详。  相似文献   

2.
从晚清到民初,正是中国从传统帝国之宗主权向现代国家之主权、传统帝国之疆域向现代国家之领土转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政学两界的舆论也从晚清的"寻求自强"转向民初的"保全国土"。"五四"之前中国边疆意识之觉醒,与日本政界的步步进逼难以分开;对四裔历史认识之资源,也和日本学界的满蒙回藏研究息息相关。中日关系的这种复杂纠葛,正是"五四"前夕"救亡"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以浮田和民《中国之将来》一文的发表为标志,"五四"之前日本有关中国保全和割裂的言论,对中国社会上下造成强烈刺激。以往学界用"启蒙"和"救亡"双重主题描述"五四"并无不妥,只是,"启蒙"和"救亡"的次序宜调整为"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过程,碰上了启蒙性的新文化思潮,二者结合促成了这场五四运动"。"救亡"始终是现代中国的中心话题和巨大力量,"启蒙"则是局限于精英世界的话题,远远没有成为民众世界的共识。因此,"启蒙"至今仍是国人未竟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正像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中国的五四运动因其丰富的内涵,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许多重新阐释的可能性。但大体上看,对五四运动阐释时,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仍旧是学术亦或政治评价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分析现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代表陈独秀的话语的同时,着重于厘清陈独秀式激进主义的话语与其它话语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五四运动迄今已八十多年,反省各方阐释五四的方式,对进一步理解五四,把握五四精神,应该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从现有资料看,“五四”后,陈独秀…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京博策划中心资助,山东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于1999年5月8日在济南举行。50多位与会学者就"五四"精神的实质、如何解读和评价"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五四精神的实质,李平生认为,它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一是民主、科学精神。它们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时代主题:救亡与启蒙。刘庚子、黄少安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灵魂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是"五四"所宣传的民主、科学的哲学基础,它第一次为中国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了思想准备。孙…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由于对重大主题的漠视或回避,双重变奏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上认识的混乱。因此,要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必须重新认识文学主题更为复杂的结构。事实上,历史留下的印迹非常清楚: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并…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是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世界近代史上,各国都发生过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也是近代中国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旋律.李泽厚先生自提出启蒙和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以后,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不过,启蒙与救亡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救亡与启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说互相联系当然是不错的,但说二者是"互相促进"似乎就有疑问了.甲午以还,爱国救亡运动可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发展到抗日  相似文献   

7.
"五四"启蒙意识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场由中国早期现代大学中的知识阶层所引领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留给我们极为丰富的精神遗产,其中启蒙意识是五四精神的最深刻内涵,也是五四运动得以生发的一个前提性条件。但后来,救亡压倒了启蒙,启蒙所主张的个人主体意识之觉醒潮流,汇入到了民族主体性觉醒的大潮中,整体主义从此成为中国社会思维的主要脉络。在此逻辑下,中国知识阶层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性趋于消沉,物质主义思潮又使得信仰和价值迷失,大学精神和学人品格日渐模糊。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建构与形塑,有必要接续五四时期所张扬的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迄今已有八十年历史。八十年来,中国发生过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开创;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讨论。救亡与启蒙的历史脉络境蜒其中,一座座历史高峰巍峨而起,登临于此的历史感悟总该是深沉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五年,1924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可能是第一个纪念“五四”的中央文件,强调纪念“五四”的两个要义:一是恢复国权运动,二是新文化运动。恢复国权运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于…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启蒙思潮的转向三个方面,分析了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状况.认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潮是应"救亡"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经历了戊戌前启蒙、戊戌辛亥启蒙、五四启蒙和五四后新启蒙四个历史阶段;也正是救亡的需要而使得启蒙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10.
李新宇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 10期撰文指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 ,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 ,“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 ,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事实上 ,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 ,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存在着三种核心意识 :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三种意识分别产生了三个中心主题 :启蒙、救亡和翻身。三个主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冲突 ,…  相似文献   

11.
“戊戌”与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今年是戊戌维新九十周年,明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由于历史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对“五四”的再认识,在接近它的七十周年,大家已在讨论“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文化”;对“戊戌”也有个重新认识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两个运动,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研讨,不仅因为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救亡与革新方面都曾有过激扬的旋律,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反思的深入,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戊戌”与“五四”启蒙的意义和价值. “戊戌”与“五四”前后相隔二十一年,它们有什么联系?大家知道,“戊戌”在思想文化上是  相似文献   

12.
朱洪军  陈敏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105-109,1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五四启蒙并没有完成其思想启蒙的任务 ,而是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向民族救亡的主题。虽然民族危亡的时代形势对启蒙的转向有重要的影响 ,但导致其转向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启蒙自身存在的缺陷。本文试图通过对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启蒙的主体等内在因素存在的缺陷进行检讨 ,以加深对五四启蒙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五四运动的真实经过以及五四精神的各种含义,人们说得已经很多、很充分了。但是,有一个明摆的事实却从不见有文章直接言说,即五四(无论作为事件还是精神)的救亡和启蒙本身是一个矛盾。正是这个矛盾,规定了本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和模式,直到今天。在这个意义上讲,自觉认识和正确对待五四的内在矛盾,对促使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对此,至少要说明白三个问题。 其一,五四的内在矛盾在于,当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自觉进程时,这种“自觉”是指把作为现代化整体构成的殖民扩张和科学民主区分对立起来。其二,由于这个矛盾,中国现代化才可能(并作为这个矛盾的规定结果)选择了社会主义(经由新民主主义)模式。其三,改革开放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摆脱五四内在矛盾为其成立前提的。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干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四时期的乡土叙事,不仅是对农民自身的启蒙,也是对在"乡土中国"之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召唤.而抗战文学正是通过对"救亡"的叙述,最终完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重构和确认.  相似文献   

15.
夏林 《人文杂志》2006,2(3):14-20
作为现代性之基础——资本的世界历史确证——本身包含两个恰相反对的层面——交换价值与人的主体性生产活动,与之相应,启蒙也就呈现出两种态势——确证性启蒙与批判性启蒙。两种启蒙在西方和东方都有体现。中国的两种启蒙正是现代性内在矛盾的现实开展,这也是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原因所在。从长远看,中国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以五四为标志,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就国际条件看,是因为它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国内条件说,则是由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决定的。本文仅就后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对人的发现和觉醒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因而被誉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耐人寻味的是,今天人们在回应现代化挑战、反省民族文化积淀时,蓦然发现尚有许多未经时代精神洗礼的污垢,从而不得不重新回到五四的主题.这当然不是时间上的回溯,而是在文化启蒙意义上历史出现的惊人相似.五四运动后已经有几代人演出过一幕幕悲喜剧,但五四的主题却仍在困扰和折磨着我们.文化启蒙真象希腊神话所描述的西西弗斯滚动巨石那样,无休止地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仿佛已成为一种宿命.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应该是对如何摆脱这种命运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五四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起点,每年都是从正面欢庆这一节日,却很少人从反面沉思这一起点中蕴涵的消极成分。因此,能否有勇气反思这一节庆的负面阴影,应该说,是检验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比八十年前更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要强调的是,今天知识分子视为圭臬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在五四时期提出的,而是属于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却有着明显的历史断裂。用一个强符号“五四运动”来统摄这两个貌合神离的历史时期,是很不妥当的。 新文化运动承洋务思潮、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19.
一、从救亡到启蒙伟大的诗体解放划时代的创举现在终于打开了中国诗史崭新的一页。这一页是与中国现代史的一次伟大的文化启蒙运动相联系而掀开的。当然,要把这种联系说清楚,也颇不容易,因为我们这里不进行社会历史的叙述,而且是把社会历史事件作为一种缘起,因此论析的粗疏和不完备几乎就是先天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主题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