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的卢卡奇与作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创始者海德格尔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首次争锋和交流.二者都反对主客二分.卢卡奇从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开始,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而海德格尔从颠覆笛卡尔对世界的证明开始,阐明了自己的存在哲学.基于这种共同的议题,讨论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具体生存论哲学,发现二者的理论有互补和交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帮助我们从事历史研究,求得历史科学真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工作者,把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及唯物史观的其它原理结合起来,研究人类的文明历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史学界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实际的过程中,虽有忽视阶级观点的倾向,但忽视历史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简单化和片面性的毛病,在一段时间内却尤为严重,使我们的历史研究上作走了弯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觉察出这种不健康的倾向,在《江海学刊》一九六二年六月发表《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首次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作为一个问题郑重地提了出来。翦伯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实际上并不如他自己所说是一种内在批判,而是建立在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要素还原为观念论原则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种误读并不表明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应被弃之不顾,因为它指涉着海德格尔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不加扭曲地表达世界自身?应该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才能使这种语言成为可能?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思想,可以发现: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式的语言通过把握经验发生的开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存在与时间》通过把此在理解为一种虚无的处所,让世界在这种处所中展示自身,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不仅要通过"历史的批判"来进行哲学重建,而且要通过"克服物化"的审美来进行文学重建.这一对历史与审美的意识形态重建,虽然带有纯思倾向而偏离了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但毕竟表明面对世界展开理论思考的不可或缺.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理论探讨的现实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观念论或唯心论,具有强烈的理论化倾向.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延续并强化了这种倾向;而作为德国现象学在法国的传播者的列维纳斯却批判这种倾向.他先是借助于具有一定实践倾向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来读解胡塞尔的认识论哲学,进而批判胡塞尔哲学的强烈理论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哲学隐含的理论化倾向,在创造性误读胡塞尔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现象学的实践转向要求.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这两门主要的实践哲学中,列维纳斯主张伦理优先于政治.  相似文献   

6.
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连续的历史观假定主体具有先验奠基和构造事物的作用 ,所以 ,对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个论题的历史主义进行批判 ,是福柯反对近代先验意识哲学的理论前提。虽然都批判了以黑格尔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总体化的理性过程 ,但福柯与韦伯、马克思、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等人之间还是存在着颇多歧异。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历史”实是一种否定事物的本质起源并强调历史过程的间断性和个体化的非历史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彩虹》集中体现了劳伦斯的创作倾向和社会批判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成功地再现了巨变时期的英国社会。他不仅开创了探讨现代西方文明精神世界“荒原”的先河,而且为我们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经验主义向历史主义演变的过程中,批判理性主义起了纽带的作用。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从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发展模式三方面分析了三位科学哲学家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并试图对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以晦涩著称的海德格尔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海德格尔在跳过西方哲学两千余年而直接返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的这一非历史主义的“末世论”做法,使他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在以目的论来表达“在场”和“存在”的历史本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开拓,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作者试图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来打通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末世论其实是西方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两千余年间一直在努力形成和超越的传统,由此突现出海德格尔的超凡的睿智和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波普把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方法进行批判,他用以批判的武器是假说法;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以事实、价值的分野和科学分类为基础;理论科学关注普遍规律,历史科学关注独特事件的解释。他认为历史决定论错误地使用了物理学的概括法,历史只是价值领域,历史没有规律,历史科学的方法是零点法。然而他的批判形而上学性明显,不能驳倒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通变历史观在<史记>中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在理论上,他明确宣扬"循环论",宣扬"三王之道若循环"、五德终始、天运呈周期性变化等内容;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宣扬的循环理论之循环周期太长、循环对象无具体内容作参照,因而事实上无法在汉王朝以前的具体的历史撰述中体现出循环,使<史记>所撰述的具体历史内容没能体现出循环.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使司马迁研究者在理解其历史通变观时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3.
波普批判历史主义传统,通过历史主义和开放社会的对立分析,把历史主义赶出开放社会体系,然而开放社会同样需要历史,同样需要历史内在的权威的支配作用,这是波普在构建开放社会的时候未想到的理论悖论,也使得波普只能巧妙地避开对该问题的讨论,从而避免开放社会的历史主义本质匮乏而导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4.
对分析性的范畴加以空间化和历史化,是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理论运作深深地交织在他的“绝对历史主义”之中。对葛兰西哲学中空间性的强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其著作中的诸多地理学主题,而且有助于纠正过分强调其历史主义维度的偏颇。葛兰西对空间隐喻的使用和他对南方问题的讨论,表明应当从空间—时间的视角去阐释他的许多关键性概念,而不仅仅是从社会的、物质的视角去阐释。葛兰西的空间、场所和等级等概念与他对语言、天主教会的意义、知识分子的作用、世界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美国主义和福特主义、意大利国家的性质、国家权力的社会基础、雅各宾派、消极革命和领导权等问题的分析密切相关。葛兰西对空间、场所和等级的兴趣不仅仅是学术的,也跟他对革命形势的分析不无瓜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接纳与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绝对中心地位相对弱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作家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的追求有关。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带有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印迹。注重个人化历史真实的阐释,偶然性叙事的彰显,民间价值的弘扬,颓废感伤美学的追求是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特色。擅长抒情、擅长细腻描写的苏童使其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风格更为隐喻,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导向,致力于全新解读贝娄的杰作——《洪堡的礼物》。贝娄对大众迷恋物质的描绘以及他对艺术和现代艺术家命运的关注使他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不谋而合。这表明贝娄的文本一方面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历史话语的功能性组成部分,贝娄的文本还在建构现实,唤醒美国大众意识上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伦理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真理意识与坚定的历史主义立场共存。尽管麦金太尔试图超越相对主义,但他所接受的托马斯主义真理观对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割裂已经使其不自觉地认可了相对主义的道德合理性。麦金太尔的历史叙事预设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哲学观点。在这种预设下,麦金太尔透视了西方的道德历史,并且得出了一个迎合历史判断的结论。麦金太尔的道德合理性思想实际上是历史阐释中的形式主义和情境主义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的刘震云从"新写实"主义走向了"新历史"主义,其语言风格叙述特色也迥异于前期创作,从冷静客观的描述到尖刻的嘲讽与戏谑,带有某种先锋与试验倾向。这种转向源于他的"历史循环观"或称"原点历史观",源于其对民族因袭的集体无意识的洞察。耻辱成为主题,对于历史的仔细打量成为他与文学相连的一种方式。戏谑与反讽在这里成为一种带泪的怆痛,其所呈现的沧桑感和历史感亦空前浓烈。但如果将这种反讽与戏谑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在詹姆逊看来,作为“缺场”的历史与“在场”的当下之间具有“同一性”还是“差异性”,是造成历史主义矛盾的基本原因。他认为“文物研究”、“存在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和“尼采式反历史主义”都不能解决历史主义的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作为阐释历史的绝对视域,才能解决历史主义矛盾中“客体逻辑”与“主体地位”两个方面的难题。然而,认为“生产模式”包括文化生产的观点,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