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德国已形成了以《能源经济法》为基本法,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可再生能源立法、节约能源立法、核能立法、生态税收立法等专门法为中心内容的能源立法体系。根据各能源立法,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能源管理制度、能源储备制度、可再生能源开发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生态税收制度。德国在能源法律制度上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提高,但能源利用率较发达国家还很低,我国的节能工作严重滞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进展比较缓慢。基于我国合同能源发展的状况,借鉴发达国家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经验,我国政府应强化税收优惠和采取惩罚性的税收政策,减轻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与资本压力,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能源管理在能源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能源智能化管理对于解决我们目前能源分布不均,使用效率不高,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能源管理现状分析,及能源智能化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为基础,着重从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智能技术角度提出我国能源智能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能源和电力的进一步精密化调控。真正实现物理、信息与应用系统的融合互动,信息、能量与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本文从系统和应用层面详细总结了能源智能化管理在能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涉及到的各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指出了未来中国能源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不可再生资源耗尽速度、能源输送的自然垄断及能源安全等六个方面讨论了市场的缺陷,从矫正及提高市场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两方面为政府建立合适的能源管理体制提供了充足理由.以此为基础,本文还简要总结了政府能源管理职能的三个重要方面以及达成职能目标的宏微观职能手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能源贫困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我国现有的农村能源法律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全国性农村能源专门法律;制度粗糙,配套措施不完善;相关行政管理制度不规范;新能源经济激励制度不足等。通过综合考察分析国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农村能源法律制度建设的相关经验,在探索全国性的农村能源专门立法、理顺农村能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新能源经济激励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机构改革与组织法律体系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构改革作为涉及公权力行使主体和范围的重大改革尤为需要立法的引领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1982年首轮机构改革便开创了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性决定的形式赋予机构改革合法性的模式,并沿袭至今。这一模式虽然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组织法定原则。本轮机构改革对党政机构和职能进行了深度调整,其中党政机构合署合并改革更涉及党的工作机关职能的行政化问题,因此需要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要素,重构组织法定原则的内涵,并从思想、理论和立法层面革新和完善我国的党政机构组织法律体系,为机构改革提供立法引领和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命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供求矛盾、能源结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体制机制上。文章针对能源产业粗放增长和“黑色增长”提出了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概念,其内涵特征是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使用高效化和能源技术低碳化;在总结国外能源产业转型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能源绿色转型的三维分析框架,并从能源的全生命周期、能源利益相关者共赢和能源绿色转型能力建设三个角度提出了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尚存在慈善捐赠主体缺乏,慈善组织自身缺陷以及政府机构立法和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立足于慈善捐赠的理论基础,提出提高全民慈善意识、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现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能源安全包括宏观意义上的安全和微观意义上的安全,两方面的因素在发展新能源时都应有所考虑。我国目前在新能源安全立法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以核能安全立法为例,应当从立法体系、基本原则、实施机制、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法律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成本、行政监管、财税融资及电价补贴等.国家有必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与立法,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优惠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制订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真食品管理立法过程中,对于确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清真食品问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分析地方法规规定和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清真食品管理实际,提出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是清真食品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宅基地立法是宅基地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土地制度演变与土地管理体制演变,可将宅基地立法分为宅基地私有时期的立法、人民公社时期的宅基地立法、改革开放初期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统管阶段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体管理制转轨阶段的宅基地立法等五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立法内容,不同的立法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之中,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与国有林区的经济社会进步既迎来了重大机遇,又面临许多问题。社会转型推进制度变革,从而必然要求国有林管理创新。当前国有林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准确把握和清楚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中什么是国有林?谁来管理国有林?怎样管理国有林?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和完善国有林管理立法,解决国有林管理中的瓶颈性问题,开创国有林管理新局面,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制定一部《长江法》实施对长江的严格管理和有效保护。长江立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流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我国目前的流域管理体制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多头管理、多龙治水等现状,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和权限不足于实现综合统一管理的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改革流域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初步构建其体系,从创设新型的流域管理机构、流域监督机构、流域管理委员会以及明确地方政府职责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为《长江法》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从德国环境法典草案的夭折,到环境立法体制的重构,再到新环境行政法体系构成的分析,总结对中国环境法立法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环境的立法,可借鉴德国环境行政法体系的构成和立法技术,更应学习德国环境立法与行政治理有机结合的法治模式。在此前提下,建立以环境基本法为统率,以自然资源与能源法为主、环境污染防治法为辅的中国环境行政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管理本质上是对其形态转换过程的管理。信托可以实现其价值形态有效转化,它通过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可以很好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在国有资产信托中,可根据国有资产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财产信托、国有股权信托、表决权信托等不同形式。我国已有的信托立法,为国有资产信托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存在很多不足,应该在基本法律和国有资产信托专门法律两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国家有权就海洋油污损害提出索赔,索赔路径可选择诉讼、仲裁、和解三种方式。根据现行立法,代表国家提出索赔的行政机关应按照具体的损失类型而定;但从未来立法展望来讲,我国可以在理顺国有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建立国家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国有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具体由何级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索赔权,可以根据油污损害范围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国际能源政治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应增加政策性条款的份量,扩大其覆盖面;引入软法,以应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多变与不确定性;增加促进性条款,鼓励能源技术革新,为能源外交提供法律基础;在立法理念、立法模式上则尽可能保持与世界先进立法趋同。  相似文献   

19.
能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直辖市均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地方能源立法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各直辖市立法应完全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法律法规,适应本地能源实际需要,完善各地能源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油气等能源资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有战略地位。随着中国对能源需求的稳步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攀升。中国的油气企业应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以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在对外能源合作中,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法治体系,借鉴它们管理油气行业的成功经验。英国对石油的商业开采历史悠久,实践经验丰富,逐渐形成了涵盖海陆油气开发、独具特色、较为完整的石油法治体系。学习和借鉴英国油气立法的先进理念、完善的法治体系及切实可行的矿业权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