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初,"达达"引领了一场席卷欧洲的"艺术暴动"。它为现代艺术所津津乐道;在文学中,被视作"流于虚无主义而空洞无物"。当"达达"一词与偶然性与非理性形成共谋时,就定义了"达达"仅是文学主潮中一场喧闹的间奏。  相似文献   

2.
由吉他手兼演唱DADA(达达),鼓手TOBI(托比亚斯)和巴斯手WASKO(瓦斯科)组成的尤丽安娜(JULIANA)乐队,是德国萨克森州德雷斯顿市的一支新秀摇滚乐队,它靠着队员们"独特的,强有力的,如同夏日霹雳的歌声",拥有自己的一群铁杆粉丝,尽管这支乐队的成员们都还只是在读大学生。负责吉他和演唱的达达,父母都是温州人,他们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到德国留学,现定居德国。1987年,达达生于  相似文献   

3.
由于立法的简略,致使我国民事诉讼送达方式上具有诸多现实缺陷.可以"随时随地送达",法院专递,缩短公告送达期限,特殊案子实行当庭或者定期宣判,增加电话、电传、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达达方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阿瑟·丹托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和评论家之一,他与美国艺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后现代艺术流派例如波普艺术和达达艺术进行了哲学层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影响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他认为艺术品是在艺术界之中获得艺术品的地位.他提出,在当代艺术被哲学化了,从而导致了艺术的终结.他的艺术终结观对于国内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艺术的哲学化与终结"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萧燕 《社区》2002,(12):34-34
今有北京男孩达达,14岁,上初一。不大个小的眼睛,不大不小的个子,哪都普普通通。但是他的“事迹”却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6.
正最早记录的人类集体失踪案发生在1915年12月,英国与土耳其之间的一场战争中。英军的诺夫列克将军率领第4军团准备进攻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重地——加拉波利亚半岛,那天英军很英勇地一个一个爬上山冈,高举旗帜欢呼着登上山顶。突然间,空中降下一片在阳光下呈现淡红色的云雾,射出耀眼的光芒,它覆盖了一百多米长的山顶,在山下  相似文献   

7.
河南元代站赤交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赤”是元代设立在水陆交通线上的基层机构。远在蒙古帝国时期,这种设置便已开始,并以此维持了帝国对外战争的需要。元朝建立之后,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巩固。据《元史·兵志》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意谓“站赤”乃蒙古语,实即我国古代故有的驿站设置。当时设在大漠南北的蒙古站又称达达站,在中原及江南  相似文献   

8.
<告诉我我是谁>的作者冷眼旁观地叙事,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哲学副教授奇运和达达医生在灵魂皈依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和尴尬,而且向我们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的巨波洪流里,走向自我价值彼岸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与异化,从而引起我们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所有知识分子人格异化的关注、担忧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土族族源讨论中的诸多问题,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族理论、民族名称、方法论等六个方面对阴山达达—蒙古说进行反驳,认为不论从史实考证还是从民族学理论来说,该说都不能成立,由此反证吐谷浑说之正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土族族源讨论中的诸多问题,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族理论、民族名称、方法论等六个方面对阴山达达—蒙古说进行反驳,认为不论从史实考证还是从民族学理论来说,该说都不能成立,由此反证吐谷浑说之正确。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出现自发组成的美术团体。他们把抽象、达达、照相写实、波普、废品组合、拼贴等等西方已经流行过和正在流行的艺术形式搬到了街头,展厅。这无疑是对我国画坛一次大的冲击,也不可否认它已给我国绘画带来了某种活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也把被传统封闭多年的公众弄得眼花缭乱,一时分不清它是仙草还是毒藤而迟疑不决。加之臃肿泛滥的空头理论把艺术说得玄而又玄,使不少人陷入迷宫。他们在困惑之中产生了对空头说教的反感,冷静地思考着中国现代绘画语言。是与传统决裂、全盘西化?还是融汇贯通、继承借鉴,以求发展?要澄清这一问题,我们须从现代绘画语言形成的观念和语言表达的形式去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力做了三十多年的记者,习惯了跑跑达达的生活,刚退休的时候,他还真不适应。在家歇了一段时间,竟然浑身的骨头疼。好在他是个很会为自己找事的人,没过多久,他就真找到了新的工作:运用自己的特长,拍摄图片新闻,褒扬好人好事,针贬歪风邪气。还美其名曰:“马路记者。”从那以后,大小报纸上又不时有王力的名字出现。而且,经过他报道的那些不太好的人和事,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也很快地被纠正了,老王一下子又找回了往日的感觉。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老王又劲头十足了。但是,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就好像给美味可口的饭菜撒了一把胡椒面,虽然有些麻辣,却又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13.
幸福虚无观念的产生也许同人类文明的起源一样古老。这种观念在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中,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在中国的老庄玄学中都得到集中而精辟的表述。以20世纪初达达主义在西方世界的风靡流行作为现代人传统幸福观念的转向或丧失的开端,应该是合理的。而在本世纪行将结束之时,这种代表幸福虚无的“幸福达达”的观念在中国境内也日益流行起来。虽然,幸福虚无的观念在中外思想史上绵绵不绝,但是,历史上的幸福虚无的观念对社会的冲击同本世纪相比,其深度与广度犹如溪流与大江之别,而且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造成本世纪初和本世纪末“幸…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视觉传达设计深受现代艺术运动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流派的影响。从德国青年波哈特 (Priester)的火柴招贴 ,到俄国艺术家用印刷版面的各构成元素进行版面设计 ,各国的艺术家都为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包豪斯的诞生以及德国塔希萧尔特 (Jan Tschichold)的《新版面设计》、美国鲁巴林 (Herb Lubalin)的《设计随想》等书的相继出版 ,标志着视觉传达设计已上升到理性的、系统化研究的高度。 1 959年 ,《新视觉传达设计》期刊在瑞士登场亮相。从此 ,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和研究进入成熟期 ,并逐步形成国际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运动。  相似文献   

15.
在《巴曼尼得斯篇》中,柏拉图分析了各个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它们结合的可能性,以解决极端相反的相在个别事物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各个相中,"一"与"是"的结合具有开创性意义。"一"如果不与"是"相结合的话,它就是孤立绝缘的,最后甚至连自身都不是。而如果"一"与"是"相结合的话,"一"就可以与其它的相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整个世界的网络。柏拉图的"通种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修改发展而来的。"一"与"是"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一"和"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相邻使用形式,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成词,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拐弯(一直1)。成词后又继续语法化,宋元以后产生了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一直2";到清代又产生了表示事物范围或界限的"一直3"。在现代汉语中,"一直1""一直2""一直3"同时共存,但从来源上是有先后历时引申关系的,现代汉语的"一直"是"一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性”,很美     
正在中国,一谈起"性",往往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不好意思,一种是认为无聊,一种是把"性"等同于"黄色"。这在认识上都是陷入了误区。"性"本身无所谓好坏,但长期来,许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在一些人眼里,谈"性"就是品质低下,就是作风有问题,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强奸"花姑娘"、恶霸或黑社会的人糟蹋女性的情节时有出现,给人  相似文献   

18.
女儿打来国际长途,邀请我老俩口去泰国过"宋干节"。"宋干节"是泰国的传统新年,时间是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节日的第一天被称作"马哈宋干日",标志着过去一年的结束;第二天被称作"望闹";最后一天被称作"望泰龙宋",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宋干"在泰语中意为"移走"或是"换地方",因为在"十二宫图"中,这一天是太阳转换位置的时候。泰国人过"宋干节"相当于中国人过春节,非常隆重、热闹、喜庆。不同的是,我们过年是在爆竹声中除旧岁,而泰国人则是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既具有丰厚的思想基础,又适应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状况的时代论题,这一论题在"西学东渐"语境和思想基础之上,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看作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更将其看作是中华文化自觉地容纳西方哲学,并在对其不断地"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内化的过程。这一理解方式使西方哲学不再仅仅是"外来的"文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文化形态,这一理解方式将更有助于中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