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诗人都面临严峻的考难,贫穷的诗歌与鼓吹不能贫穷的时代使得当今诗坛呈现出一征纷乱而又虚张声势的浮躁.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应该如克尔凯郭尔所言:只是关于一个想象中的现想.黄默诗歌正以目有旁骛的姿态编织了一个理想的西部桃花源.遍布其绝大部分诗歌中的那种纯净、明亮使得了的诗歌呈现出清新、青春的理想光芒.  相似文献   

2.
认识白立先生,是最近两年的事情.认识的缘由是阅读他的散文集<为了梦中的椰子树>.读完之后,感慨颇深,便把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文字<激越灵动的心灵之歌>.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以诗为文的审美取向,常智奇先生称赞白立的散文是"诗意盎然的美文",可以说概括得很准确.<为了梦中的椰子树>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倒不如说是一本散文诗集,其中充盈着一股生命燃烧的激情,一种浸骨入髓的诗意,一种用有限包容、集纳、概括,表达无限的艺术情思,作为诗人的白立,我感到他身上更多显露的是诗人的才情,诗人的文笔,诗人的思想,他有一颗不泯的诗心.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他时时以诗心来关照客体,以诗化的语言来状物抒情,创作出了一篇篇灵动飞扬、意绪翩跹,色彩缤纷,意味十足的诗化散文.白立在散文的诗化过程中,借助了多种的修辞手法,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或夸张,铺张扬厉,刻意繁富,使自己的思绪在多种修辞格的回旋流转中,得到浓化和细化.  相似文献   

3.
宝鸡新时期诗歌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繁荣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徘徊、低迷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宝鸡的新生代诗人重新积聚力量,并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和锐气,作品先后在全国诗歌刊物上争相亮相,诗集不断结集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作为新生代的代表诗人白麟,以其不凡的实力和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白麟诗集<风中的独叶草>,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宝鸡诗坛乃至陕西诗坛的一个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4.
诗人白立在他的诗集<西部之恋>后记中写道"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暂时牺牲真诚为代价的.因此,这个时代是以嘲笑诗歌和诗人为时髦的,然而我决不以自己是个写诗的人为耻,相反我以为诗歌和诗人的存在意味着他们对人文精神的向往与保护,这是任何时代不可缺乏的神圣的精神.我庆幸自己是守护者中的一员."这段话,应看作是宝鸡诗人群体的旗帜和宣言.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宝鸡新诗的首度春天.一时间佳作纷呈,争芳斗艳,在全国曾有相当影响.其后,宝鸡诗歌一度走进低谷,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然而,乌云笼罩的天空终会晴朗,"不安分"的诗心并未因此而沉寂.新世纪初,一批中、青年诗人不约而同走到一起重整旗鼓,下定决心再振诗歌雄风.诗歌报<阵地>的诞生标志着宝鸡诗坛的苏醒.像一股旋风一样,宝鸡诗歌又一次以其坚守阵地的鲜明姿态引起了全国诗界的关注.秦舟便是这批诗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诗歌潮起潮落的起伏动荡中。宝鸡的诗人们却始终如一地执着地坚守在诗歌创作的阵地。用他们有些寂寞的歌声抒发着对时代、自我、爱情、幸福、苦难的感受,为忽明忽暗的诗歌之火添加着柴薪.2004年5月23日上午。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举办了《宝鸡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中文系的学者和宝鸡市的部分诗人们一起,对宝鸡市诗歌创作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部分诗人及其诗作的得失进行了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予以刊发,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宝鸡诗歌的鼎盛时期,以商子秦、渭水、秦巴子等人为代表的宝鸡诗人诗作,享誉全国.90年代中期以后,商、渭、秦三人东迁西安,宝鸡诗歌因种种原因(市场经济、文坛派系、自身修养等)影响,虽创作依然,但影响却不及以前.今天,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之际,在中国政府响亮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时,我们在此召开宝鸡诗歌创作研讨会,目的是再振宝鸡诗歌创作,为陕西、为宝鸡文艺创作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解释传统源远流长,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阐释观念和方法,与诗歌批评交相呼应,反过来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与其对应的文本类型、或阐释者判定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制约。换言之,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四组两两对立的文本类型与其相对应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歌比较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体、诗风、诗法、诗意等方面的比较承传上;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戒、高棅、王世贞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古代诗歌比较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坛圭臬,对其诗歌理论及创作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何焯是清初考据学开风气的学者,开乾隆以来考订之风,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学术成果主要保存在大量的批校本中,堪称评点大家,他对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主要保存在其所批校的《古诗选》及《渔洋精华录》中。何焯论王士禛诗重在揭示其诗作风格及其渊源所自,分析王士禛诗歌中集前人之大成的创作轨迹,从而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时性认识。强调温柔敦厚是王士禛与何焯诗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康熙盛世之治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品》是我国诗论史上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专著。对其批评标准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意见。钟嵘的《诗品》以“怨”为核心标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批评理论体系 ,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阐述的。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各方面的理解和要求 ,以及“怨”说在诗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关注诗歌的语言结构形式,而语音形式也是诗歌语言形式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继承传统格律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体式丰富多样,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关键词的重叠及字音的选择等来加强诗歌含义的表达.这些声音的重复与变化构成了诗歌复杂精妙的音乐之美,也使语音与语义巧妙地结合,完美地暗示出诗歌含义之表达.浪漫主义诗人借助诗歌语言的各种语音效果,抒发了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充沛情感,也提升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石头"意象是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取决于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创作者要历练语言内蕴,锻造独特风格;批评者应坚持外在文化与内在体验的双重维度。在对"石头"意象外维多元文化观照与在内维精神力量发掘中,新世纪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会呈现出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其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亦多为学者所称道."望气说"是钱谦益诗学中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之一,他将民间方术中的"望气"之法引入到诗歌批评与鉴赏之中,凭此评价诗歌水平的高低.诗歌"望气法"的实用性虽有待考察,然其在诗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以来,古代诗歌注释就包含了在详细释意的基础上开展诗歌批评的传统。受此影响,清代苏诗注释者王文诰一反清代诗歌注释重视实证、轻视批评的风气,在总结苏诗的立意、发掘言外之意,并分段释意的基础上,在随文注释中评论苏诗的创作方法,总结创作技巧,其中包括:对苏诗的总体创作成就做了精辟的概括;对夺胎换骨、以文为诗等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苏诗的开头与结尾、行文的章法结构等创作技巧;还分析了苏轼咏物诗、和答诗、挽词、应制诗、转韵体等题材或体裁的创新之处与独到之处。这种寓诗学研究于注释中的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与诗歌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歌翻译成为翻译艺术的巅峰,诗歌翻译要求译者要独辟蹊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从而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字进行诗歌批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其实,它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追求精确的一面。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诗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诗歌选本与诗歌审美趣味的形成--以解放区诗歌选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选本与诗歌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为、相互影响的。从解放区诗歌选本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制约作用和人的审美趣味变化的滞后性,解放区诗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人为地简化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才能出现新的诗歌选本,也才能逐渐改变人们已经被刻板化了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